鹤庆县情概况

2
回复
248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1 22: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鹤庆县情概况 3 N  L8 B' r1 @8 H
 
& L1 k8 F; X; P* y( s% |( @【日期:2011-09-29】 【来源:鹤庆县政府办公室】
, t  v3 i, Y6 m0 @+ N0 P1 z4 K2 |$ F2 K5 G7 ~
: K* m! c1 _, u8 f# Q. x0 A
【县情概况】& b# C1 H) }$ e! L

; k( `8 f; M: }
$ @! v0 _5 f9 |
9 Q; G6 R$ [( T0 X$ q. S县城东南一角
% P! l' @: r4 C/ }
( |; d4 a6 p6 {) e* u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大理州的北大门,地处大理、丽江两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风景旅游区之间,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区位优势,丽江机场毗邻县城,大丽公路、大丽铁路穿境而过。县城距省会昆明市459千米、距州府大理市1111千米、距丽江机场15千米,是汉藏文化的交汇地、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游线上的黄金走廊、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县城云鹤镇被中宣部等五部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镇。鹤庆地跨东经100°01′—100°29′、北纬25°57′—26°42′。东有金沙江与永胜县分津,南临鸡坪关与大理市、宾川县接界,西连马耳山与剑川、洱源两县接壤,北望玉龙雪峰与丽江市毗连。全县国土面积239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2148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9.7%,森林覆盖率50.14%。
8 {/ R, f. J5 B. I& Z6 {    鹤庆县属冬干夏凉的高原季风气候,是介于亚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悬殊的地貌差异,构成了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00.2小时,年降雨量966.4毫米,年均无霜期210天,年平均风速2.6米/秒,常年最多风向为西南风。
* U( T; ?/ Z6 x9 I    鹤庆县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峰为马耳山主峰,矗立于县境西南部,海拔3925米;最低谷为龙开口镇洛琅村的河头箐,海拔1162米。有马耳山、石宝山两大山脉,山体莽莽苍苍,连绵起伏,盆地、河谷、平地错落有致。鹤庆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所有河流均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漾弓江、落漏河、河川河、后山河5条。全县有中型水库1座,即位于黄坪镇境内的三锅庄水库,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25座,小塘坝315座,小水池、小水窖15000个,总计蓄水量3365万立方米。! N( T. S# p1 ]" J# _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2: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鹤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代以前属昆明、越西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分属益州、永昌、云南、东河阳等郡的叶榆县。南诏时,在鹤庆置谋统部,是云南三十七部中极西极北的一部,也是滇西北重要的军事、政治要地。大理国立国后,公元963年,鹤庆改谋统郡为谋统府,为云南八府之一。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攻大理后设鹤州,公元1271年置鹤庆路,鹤庆由此而得名。明代,设鹤庆军民府。鹤庆自顺治十六年设大鹤丽镇总兵行辕,一直管辖大理、丽江、中甸、维西、永胜、剑川等地的军事事务。康熙七年,大鹤丽镇改称鹤丽镇,仍为滇西北军事重镇,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撤府为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为县。1936年红军二、六军团长征过鹤庆时,各族群众夹道欢迎,为红军带路,掩护伤病员,有20多名爱国青年参加红军北上抗日,1947年,省立鹤庆师范爆发了争民主、反迫害的学生运动,被誉为滇西北民主运动堡垒。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鹤庆县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建立了革命武装,经过艰苦斗争,鹤庆于1949年7月1日宣布解放。同年10月1日成立鹤庆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6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 G( l. c; X. y    鹤庆县辖7镇2乡,即云鹤镇、草海镇、辛屯镇、松桂镇、西邑镇、黄坪镇、龙开口镇和金墩乡、六合乡。下辖113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 F- @8 o* S8 h  c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7.29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8.9万人,占总人口的32.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39万人,占总人口的67.39%。
) l0 }/ r- O  N& P! ]  T/ U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主要矿产有金、银、铜、铁、锰、煤、锡、铅、铝土等10余种,种类多、品质好、储量大,部分资源已开发成为当地的骨干财源,已形成规模化开发的有金、锰、铁、煤等矿产。
( g, b/ c) c! f. G5 D% u* w  c+ }# y【经济社会发展】8 o: {4 i* m# o2 C% j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49亿元,同比增长13.8%,完成财政总收入3.42亿元,同比增长21.54%,完成工业总产值30.06亿元,同比增长25.2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79亿元,同比增长31.2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亿元,同比增长25.22%;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38.08亿元和25.64亿元;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2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20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构成比例为25.97:47.35:26.68;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元,同比增长14.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79元,同比增长11.03%;县城建成区面积达6.27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达25.33%。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N* w4 Z1 L! d+ b

+ c' |, E; x/ k; U- z/ P. V& q8 M% A$ m# [; z( T2 t( q8 K
! D0 n. O8 W9 e2 `7 t8 T: i0 r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22: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鹤庆酒厂灌装车间
% q( j  P" p, J/ I% k" k, q. O  }' I- ^9 G( d
【民族风情】
3 b  r* v8 g' r: c2 z$ Z& ^    鹤庆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共有白、汉、彝、傈僳、苗、壮、纳西等22个民族,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56.76%。鹤庆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白依人、黑话人、利朴人古朴奇异的民风民俗,甸北姑娘、甸南新娘和六合白依人绚丽典雅的服饰,吸引着许多中外民俗专家和游客;丰富的民间传说,白族打歌、白族田埂调、白依风情、龙狮灯、民族服饰等民族民间文化,集中展示了鹤庆的民族风情。
+ b" ^  H5 X4 r# {0 w! X4 ?$ L3 E. z: r9 v7 g! n; K( Y1 l0 E
* K$ x8 y0 Z; j

+ I0 R# m" l) v鹤舞  o* l4 O8 s' @4 n' Z7 [& V6 ]
; f- F2 H% _5 A: x* J& ^/ _- n
【旅游资源】
% u6 X8 W& D4 r% X8 v9 V    鹤庆是滇西北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然景观奇秀,人文景观奇特。境内山川雄奇,盆地、河谷、平地错落有致,江河湖泊和大小龙潭星罗棋布,文物古迹点缀其间,形成各个景区景点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衬的和谐格局。著名的风光景点有龙华夕照、漾江烟柳、石宝天光、螺峰野色、镜台雪石、澄潭竹树、梅城石塔、天池夜月八大奇观;有大龙潭、西龙潭、黄龙潭、羊龙潭等大小龙潭;有青玄洞、天华洞、幺龙洞等大小洞穴;有龙华十八寺、菩提寺、朝霞寺、天子庙、国公庙等大小寺庙;有以休闲为主的日月广场、旅游购物为主的新华石寨子广场、泰安商场和红色教育为主的红军长征过鹤庆纪念碑,还有随处可见的农家乐等现代建筑。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景点有:始建于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位于云鹤镇中心的云鹤楼;始建于明代,规模宏大、工艺精湛,位于鹤庆一中的鹤庆文庙。还有属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黄龙潭公园和州级保护区草海湿地等。风光秀丽的国家4A级景区——银都水乡新华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景色秀丽,积淀着浓郁的白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历史、名扬中外的“民间艺术之乡”。所生产的九龙壶和各种民族首饰不仅走俏西藏、四川、青海、甘肃、香港、台湾等省区,还远销美国、日本、泰国、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
/ J1 [, K- v" c1 X- p3 n/ I; @9 e: `. B
, H: j$ s0 d7 V9 J

4 d8 Y5 ]' _  o5 f7 @& P' g- ^1 v/ O- d高原水乡-石寨子; L5 h; ~0 w7 U$ H7 @
3 t/ b& }2 N+ ~0 c+ F0 n( x0 ~
【名优特产】6 p4 |+ w9 |: x1 O1 n( D" {
    境内盛产水稻、玉米、大麦、烤烟、甘蔗、蚕桑和各类经济林果,先后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省蚕桑和商品猪基地。中草药资源丰富,尤以马厂当归最为著名,畅销省内外。各种观赏花草种类众多,仅兰花品种就有80多种,被誉为“名兰之乡”。鹤庆火腿、猪肝酢、风干里脊等腊味品独具风味,鹤庆乾酒历史悠久,清香醇厚;茧丝品质优良,茧丝制品物美价廉。
* Z8 T+ L* b1 M' i 4 A  S6 U1 d) i+ P; W4 \
8 |% v+ b2 |( r! u2 N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