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平云南碑, X* }9 h- `& e0 Z7 e' M6 y
位于大理市大理镇西门村委会大纸房村东北侧,坐落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一公里许的点苍山中和峰麓之三月街场上,地处南诏、大理国故都阻苴咩城遗址西南隅。 1 \/ G- G9 R0 f1 f. K, k1 r
碑由碑座、碑身、碑额和护碑边匡几个部分组成。青石质赑屃头部残损。碑身由两块青石相接而成,上截碑石长(高)1.3米,下截碑石长(高)1.55米。上下两石宽均为了1.55米。碑文直行楷书。 7 q* W/ d2 l, `& g& g* ^" d2 ]' i
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c1 |" D' Z+ i* x) j
喜洲白族民居古建筑群. }) M! D7 A$ v" Y7 l! z9 k" }
喜洲镇位于大理古城北17公时针,喜洲为大理坝子中较大的一个白族自然村。 + |5 Y; p* c1 K7 u8 k: E5 o! c
喜洲白族居民历史修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到近现代,形成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遗产。2001年6月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J! H' q4 J0 D' X
: O! b( a7 d7 k" u8 N" g' a7 `0 E . O& w/ r, o& U, j* ]* f
太和城遗址$ r4 p6 @5 a, R0 Q7 M
南诏故都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市下关镇太和村,地处下关(南诏时期的龙尾关)至大理之间的苍山佛顶峰麓,南距下关6公里,北与大理古城相隔7公里。 * t0 Y; C0 V3 e3 b$ q5 I. J
太和城在作为南诏开国都城之前,已是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河蛮”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17年),蒙舍诏主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开始了统一六诏的大业,“夺据大和城”。次年,被唐王朝册封为首任云南王的皮罗阁对大和城进行了增修扩建。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皮罗单身汉率众离开蒙舍诏定都大和,大和城开如了作为南诏开国都城的历史。唐天宝六年十月(公元747年)南诏王阁罗凤又在大和城西部的核桃山顶增筑内城,“因唐赐金刚经至,故名金刚城。”到了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决定“更徒苴咩城”,太和城结束了作为都城的历史。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w# J4 ^/ z9 f# C/ z' @: Z8 C) J
《南诏德化碑》是唐代南诏政权遗留下来的“云南第一大碑”,是研究南诏初期社会制度,职官制度以及南诏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与云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之极其重要的碑刻文献资料。
: T8 ?4 h0 Y4 a5 K+ C6 ~; f' `崇圣寺三塔1 ]& j% E9 Y6 J1 ]- V& i$ ~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是由一大二小三个组成。大塔又外千寻塔,当地群众称它为“文笔塔”,通高69.13米,底为9.9米,凡十六级,为大理地区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砖塔。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塔顶上角设金翅鸟,在1925年大理地震时随搭刹震落。南北小塔均为十级,高42.19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寻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卫,雄伟壮观,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的旧越成就。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R, b, ~' i( L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