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谈到这个问题时,那就需要知道,我们所说的民族集团或民族共同体,也有人称作人们共同体或简称族、民族,它是具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的,那便是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而氏族和部落是原始社会的特征,部族是早期阶级社会经济结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特征,而民族却又分为资产阶级民族与社会主义民族两种,资产阶级民族是资本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民族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我们所说的白族,则是一种部族共同体和正在形成中的民族共同体,而不是氏族或部落。白族这个部族,不仅是在洱海区域所形成的,不是外来的,而且在白族尚未形成为部族之前,洱海区域的各种部落和部落联盟等,也全是老早就定居在这一区域之内了,不是新近才从他处或外省迁来的。因此之故,我主张白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 O! d9 b0 m7 y" g5 j" c
二、白族的形成问题
, Y0 B& W8 s& b4 c4 A1 ` 白族究竟在什么时候才形成为部族呢?在我看来,她的形成过程,一共包括约有160年的时间(自8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开始于南诏之吞并六诏,并经过南诏王朝的政治力量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到了大理国时代,白族就正式形成为部族了。而唐朝樊绰所写的《蛮书》,虽说是在南诏时代,然而当时的白族却还没有形成为部族,所以在《蛮书》内也仅有乌蛮、白蛮等普通称谓或种族称谓,而没有白族的专有族名,这绝不是偶然的事情。
! M/ b6 i& l4 [, u( E ` 我认为洱诲区域的六诏时代乃是原始公社的最后阶段,亦即从原始公社到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这是与原始社会史上所说的军事民主主义阶段相当的。而南诏之吞并六诏和开始建成为一个王朝,则是标志着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兴的部族代替了过去的那些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各种组织。惟这样的过渡阶段,在政治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和突出,然而在民族集团的发展上,却是表现得此较缓慢和不十分显著的。但若能留意分析,却仍有线索可寻的。
! o: X8 `7 q6 i. A W 譬如以火把节为例子吧,这在西南各少数民族之中,原是比较流行和比较普遍的节日,无论是彝族、纳西族、哈尼族、拉枯族或白族等,都有这个节日,然而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传说,却是各族不相同。过去游国恩写过一篇《火把节考》(《旅行》杂志16卷11月号,1942),已经告诉我们许多事实,然而仍不完备。最近《云南日报》也曾登载了一些有关记述(见该报1956年8月1、3、6-9诸日),但也缺乏理论分析。在我看来,这原是一种很古老的礼俗。它的起源,则应求之于原始社会,这是没有疑问的。然而白族关于这一节日的起源,却流行着一种极为普遍的说法,那便是南诏王皮逻阁火焚松明楼和慈善夫人认镯得夫骨的一段传说。这不仅是传说,还是宗教信仰和民间礼俗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现在,慈善夫人的庙宇还存在,还不断有人去烧香和祭祖。而每逢火把节这一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不仅是一个盛大的节日,要点火把并举行宴会,而且妇女们还要将手指甲染红,已出嫁的姑娘也要于这一天回娘家过节,却不许姑爷同去。若问到这些礼俗的由来,也完全是与火焚松明楼的传说有关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白族人民大众会相信这种传说和遵守这样的礼俗呢?
3 L6 p' w: L7 j; b5 Y" I 另外,白族地区的本主庙和对于本主的崇拜以及各种有关的神话,这也全是很有意义的。徐嘉瑞同志在《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一书内所说的:“所祀之神,多为南诏帝王将相……而此等神号,不见于佛典,亦不见于道藏,实为一种特殊的神学。”这是完全正确的。而且在许多本主神号之中,特别遵奉南诏大将、大理国之祖段宗牓为神中之神。并将他的庙号叫作 “神都”,亦即所谓 “神明天子庙”,这是什么道理呢?$ y1 o. {7 }! Q1 x& |( K5 O5 w1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