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兰花形象及其家征意义和兰文化的发展

0
回复
336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22: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兰花形象 其实兰花只有简单的几种造型,无所谓自己的形象,只是历代文人通过兰花来抒写心中情绪,借兰花之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因而塑造出几类不同的兰花形象。一是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表现隐士形象这一类诗最突出的当推郑板桥。郑板桥在许多诗中都透露了要隐居深山,企图逃避纷繁复杂的社会纷争喧嚣,尔虞吾诈,真正过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日子。如他在《题兰竹石图轴》一诗中说:“高崖峻壁见芝兰,竹影遮斜几片寒;便以乾坤为巨室,与君高枕卧其间”。“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画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知君本是素心人,画得幽兰为写真;他日江南投老去,竹篱茅舍是劳邻”。郑板桥在经历宦海沉浮后,他看破红尘,很想遁入深山,返归大自然,过一种餐露吸露,潇洒落拓,自由自在的隐士生活。他凭借自己的诗笔与画笔表达了自己这一美好的理想。二是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形象。郑板桥想当隐士,只是看不惯当时社会的肮脏无耻,他只有看破后的澹泊宁静,而无失意后的牢骚怪话。而真正被人称为圣人的孔子倒是很有感叹,深感失意。如古代《猗兰操》一文中就写了孔子见兰起意,大发失意后的感叹:河子历聘诸侯,莫能任;隐谷之中,见芗(同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运送于野。何被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何定处。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这是孔子在周朝末年,想恢复奴隶制而不能,奔走各诸侯之间,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被诸侯国所采纳,内心深感痛苦,郁郁然不得志,因而发生如此深沉的感叹。孔子满肚子学问,由于不合时宜,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发此无可奈何的感叹。真是空有经邦济世之才,枉怀治国治家之学。三是坚贞不屈的斗士形象。古代诗人屈原在饱受打击之后,仍心志不移,通过兰花表达了自己的爱憎情怀。屈原在《离骚》、《九歌》中这样写道:“扈江湾与辟上兮,纫秋兰以为佩。”“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停。”“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佩。”“兰往变而不芳兮,窒息化而为茅”。“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对比孔子、郑板桥,屈原的精神境界应该是最高贵。一年三百六十天,风刀霜剑严相逼,他仍不改自己的斗志,做到“虽九死其犹未悔”,还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2.兰花的象征意义 没有感情的兰花,一经文人之笔,便塑造成有血有肉的隐士、斗士和失意文人的形象。兰花之所以能塑造成各类有关形象,关键是兰花与文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着天然的暗合。比如兰花的香气高贵稀少,正可象征文人的才学,兰花所遭受的风雪霜露,正可象征文人在政治上所受的打击,兰花长在深山幽谷,正可象征文人的深山隐居,与世无争。正因为古代文人开了借兰花以表现自己的志向,胸怀,情绪,经历,爱憎的先河后,兰花就成为后世文人寄寓自己情怀的对象。他们或者失意,或者隐居,或者遭受打击后,只要说到这有关兰花的诗文,便可从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找到精神上的寄托。 一般地说,文人都受到儒家传统教育,都跟自己的老祖宗孔子一样,想把自己满肚子学问贡献给皇上,用在治国经邦上,这就是人世,一旦遭到打击,遭受挫折,就会受到自身弱点的约束,想隐退,发牢骚,想遁入空门或隐居深山,采取消极避世的做法。这时,他们往往容易接受老子庄子的无为,甚至佛家的出世思想。文人往往总是在人世出世之间摇摆,就连范仲庵这么有作为的政治家、文学家也都多少受到这两种思想的影响。 3.兰文化的不断积累与发展 任何社会现象实际上也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总是经历着一个从发生、发展到不断积累的过程,有的文化现象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有的文化现象还正朝着朝气蓬勃的方向向前发展,兰文化就是后一种文化现象。从目前见诸文字的材料看,屈原写作《离骚》、《九歌)的历史时期,是兰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屈原的爱兰诗文对后世影响较大,后代文人在诗词中都经常讲到这一点,他们或引用屈原诗歌的原文,如李纲的《幽兰赋》,或借用屈原诗赋《离骚》、《九歌)的典故,如梅尧臣《兰)诗中“楚译多兰人来辩”,苏武诗《题次公蕙》中有“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词中”。苏轼的另一首《题杨次公春兰》诗中写道:“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吴师道《题子昂兰竹图》一诗曾云:“湘娥清泪未曾消,楚客芳魂不可招”。李东阳《观画兰有感》:“杏坛尼父去已远,湘江屈原空独沉”。这些诗句对推动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句,朱德、陈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咏兰诗对开创新一代兰诗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纵观几千年来的兰诗,我们不难看出,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写实的,较少谈感情色彩的,只从自己的审美情趣出发,如朱德的《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陈毅《兰诗》:“幽花去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另一类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如杜牧的《和令孤侍御赏蕙诗》;“寻常诗思巧如春,又喜幽亭蕙草新。本是馨香比君子,绕栏今更为何人”。李白《古风》云:“孤兰出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浙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看气为谁发。”这些诗都是诗人的心路历程的曲折反映,明写兰花,实写自己的情绪怀抱、理想志向。第三类是面对兰花,直接抒发感叹,如《猗兰操》中的孔子的感叹,这类作品往往比诗中的借兰抒写更直接,开门见山,直抒胸意。但不如第二类含蓄,更有艺术性。如果从兰花这个大范畴来讲,表现的手法还很多,此处恕不——一阐述。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