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发表博彩类、私服、色情、赌博、诈骗、违法广告等一切国家法律禁止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禁言并清空帖子,严重者报公安机关处理!

宁波兰蕙史

0
回复
38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 22: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波兰蕙史是中国兰史的一部分,是根据宁波盛产春兰和意花闻名于世和历史的事实而撰写的。 撰写《宁波兰蕙史》首先要考证中国兰文化发源于河姆渡,其次是写出宁波兰蕙文化的发展,再次是宁波兰蕙的现状三部分。 一、中国兰文化最早的发源地——宁波余姚的河姆渡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兰文化来源于兰花而高于兰花,这就是我们研究兰文化与研究兰花的不同概念和其共同之点。 1976年,考古学家在河姆渡发现了有七千年悠久历史的“河姆渡文化”,这是中华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页,而令兰友惊喜的是,在这一页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中,竟包含着有悠久历史兰文化的光辉。可以这样说,世上所有花卉的文化历史,都与兰文化的悠久历史无法相比。 河姆渡两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种,且有籼稻和粳稻之分;出土了170多件耕作用的骨耜,还有大量的动植物遗存,以及手工业和工业品。充分证实了从渔猎和采集的原始经济内容中,已经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了人工种稻、杆栏式房屋和制陶工艺、纺织和骨以及木器的手工业。 由于河姆渡定居的先民生产力发展到当时的高水平,他们的古代精神文明也在相应提高。他们能用骨针、管状针、绳索、经轴、棱形器、陶纺轮、木质石斧、角质石锛、骨镰刀、木桨、大型骨铝(耕作用)等当时较先进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而这样的劳动又直接对先人们的智力发展和原始文化起到质的变化。从河姆渡先人们的生活工具上,我们看到了先人们是多么聪明。其中象牙雕刻蚕纹盅,陶炊具釜、甑、陶盆、陶罐、陶钵、陶盂、陶盉等等,制作精巧,上面还有各式各样的花纹。这又是促进先人们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让人赞叹的是,河姆渡先民们直接用镂刻、锉磨、捏塑、拍打等方法,制作出大量的艺术品,其中有“双鸟朝阳”象牙雕刻件,鸟形象牙雕,“连体鸟”骨匕柄、陶型羊、狗、猪、木鱼、鱼藻纹陶盆、猪纹陶盆等等。甚至还有漆绘彩陶片、漆碗、玉璜、莹石珠、牙饰、五块。而我们兰友最关心的“五叶纹陶块”和“三叶纹陶块”,就是雕刻在陶块上美丽的箬兰。[编者按:该陶片所印植物图案是否即为“箬兰”,在考古上尚有争论。] 笔者曾多次到四明山区和河姆渡采兰,当地许多山坡上宽厚的一丛三叶的箬兰开着朵朵兰花,小巧而雅致,与五叶块和三叶块对比,完全一致,而且五叶块上的花苞也与附近地区的花苞一样。当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那五叶纹陶块画的是六片叶子,只是其中的中间两叶重叠在一起了。叶形、叶宽、叶长与现今的箬兰也一模一样,“三叶丛”是箬兰最大的特点。 综上所述,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第四文化层中陶片刻画的是箬兰(又名虾脊兰(CAIANTHE)。无疑,它把中国兰文化的历史比原来提前了4000多年。但是,个别兰界学者认为:叶脉“可惜不是平行脉”、“陶片上的植物不仅不是兰科的虾脊兰,连万年青也不是”、“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有可能简单地引种一些可食的块根、果实或药用植物,而不可能栽种专门的观叶植物……”同时,这位学者还认为孔子、越王勾践、屈原等兰文化的传说、警语和诗词中所说的兰不是今天的兰花。[编者按:关于作为兰科观赏植物的兰花,在中国的栽培史起于何时,这是一个考古学的科学问题。各种观点可争论。重要的是要有更多的科学性更强的出上证据。] 笔者在文章开头就提出:研究兰文化与研究兰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用现代对兰花和兰文化与古代、历代的兰花和兰文化不区别地相比,那是违背历史唯物论的。河姆渡先民表现出的古代文明不仅仅是刻画了盆栽箬兰,而且还有“双鸟朝阳”、“太阳纹”、“鸟形象牙雕”、“连体鸟”、“双飞燕”等刻片;还有陶塑猪、羊、狗;还有“猪纹钵”、“鱼藻纹”;而且有了漆绘彩陶片和漆碗;先民的牙饰、玉块和莹石珠的制作水平已经非常精致。难道顺手采些箬兰种在自制的陶盆或泥盆里闲时欣赏就不可能么?当时的先民根本不知道叶脉和羽状纹为何物,只是用他们认为的白描手法表示叶子是绿的,而画成一个外形,里面什么都不画,那不成了白叶了吗?因此,我们不能以现在植物学专家的观点,去看历史尤其是古代的兰文化现象。 最近,绝大多数兰界前辈和兰友专家纷纷发表意见,大家都认为中国兰文化发源于河姆渡。 浙江兰协和杭州花圃编写的《古今咏兰诗词选》在前言中写道:“……2500年前孔子的《诗经》中已有吟唱兰草的记载;更早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上已绘有虾脊兰,距今已有7000年。” 另外,现年80多岁的兰界前辈冯如梅先生,浙江省兰协冯仰澄先生以及江浙一带的兰友,都认定河姆渡应该是中国兰文化的发源地,余姚是春兰蕙花的发祥地,绍兴是兰的故乡。今春在余姚举行的省春兰博览会上,绝大多数兰界的专家学者,兰文化作家,广大兰友,均表示同意以上观点。 正如刘清涌教授在他的著作《中外兰花》的自序中讲得好,他说:“兰花——一个文化的符号。”他的观点受到广大爱兰者的赞赏,他又具体将兰文化的内涵提出11个丰富的内容。对屈原、孔子等对兰文化的贡献作了肯定。这说明这就是兰文化。据此,河姆渡刻画的箬兰,作为兰文化的起源,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二、宁波兰蕙文化的发展史 宁波春兰、蕙花的存在肯定早于河姆渡古越族生衍繁息之前,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究竟要早多少万年,那是植物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课题了。 公元前495年左右,有“勾践种兰渚山”的记载与传说,当时宁波余姚属越,而种的肯定是春兰和蕙花。而孔子的“王者香”肯定是幽香,那只有春兰才有,屈原的诗里则多处直接写到蕙。说明那时兰蕙种植已具有相当规模,兰蕙文化已大有发展。 而上面说到的以舜帝姓氏命名的姚江,西段名蕙水,东段名兰江,也充分证明春兰、蕙花早在舜帝和大禹后期,先民们就已发现、命名和栽培了。 到了北宋,文学家黄庭坚总结民间对春兰和蕙花的区别,在《书幽芳亭记》一文中写道:“……一秆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秆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香不若兰,其视椒杀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 由此可见,北宋以前,就有许多兰蕙爱好者在莳养春兰和蕙花了。从历史连贯的分析,当时产春兰和蕙花的集中地,均在江浙一带,而又以四明山区及其周围为最多最好。 到了南宋,宋朝国都迁到临安(今杭州),宁波和绍兴四明山区的春兰、蕙花受到宫廷和士大夫们的青睐,卖兰、买兰、赠兰之风盛行,为四明山区及其周边地区的采兰、养兰、卖兰掀起了第一次高潮。 元代,当时的余姚、奉化、鄞县以及宁波,莳兰更加深入民众。笔者在20世纪70年代曾专门去余姚通济桥,为《宁波文艺》撰写了一篇散文《浙东第一桥》,对桥拱上的一幅石刻对联,吟念多次,上写着: “一曲兰蕙飞彩字鹚,双城烟雨卧长虹”。 这说明宋代余姚的文人名士,对兰蕙多么重视,把兰蕙用一曲来形容其高雅,用飞彩鹚形容其美丽和幽香。 明代,嘉靖年间养兰又在余姚、宁波、奉化、鄞县等地掀起了一个高潮。当时有位诗人送友到余姚赠诗一首曰: 南飚泊江者,兰蕙幸未衰。 为言采芳者,何以遣所思。 诗中为由宋、元到明代,“兰蕙幸未衰”,又将采兰者美其名曰“采芳者”,可见当时采兰莳兰之盛况。 《余姚县志》也有记载,明代嘉靖年间“治西南并江有浦产兰,今其地日兰墅”、“蕙出深谷中,然治南大江乃独产蕙,因名蕙江。”《兰言述略》称:“莳兰惠为业,余姚于嘉庆间始。” 这些文字记述,都说明元、明代以余姚为中心的兰蕙莳养业,已初具规模。 到了清代,宁波兰蕙的发现、莳养和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兰文化空前发展。 康熙年间(1662~1722年),宁波奉化汪克明在四明山麓选出了春兰“四大天王”第一个花——汪字。汪字也是名兰中最早的一枝春兰,水仙瓣,外三瓣长脚短四、厚糯、一字肩、拱抱展绽,花葶细长高达18厘米左右,花瓣有兜状捧心。唇瓣为圆舌,舌面有红点。叶形直立性强,叶色深绿。此花花品端正,有刚劲气概,恰似一位勇猛的男子汉,确系兰花中罕见品种。 光绪年间的《兰蕙同心录》评语说:“青梗淡绿花。国初出奉化汪克明家。此老种水仙之有筋骨者。” 许霁楼曾以诗赞汪字: 芳种流传二百年,依然名列玉梅先。 饶他新样花林立,终逐翩翩气欲先。 嘉庆年间(1796~1820年),宁波余姚四明山 的高妙山,传说一对叫龙宝和龙珠的采药、采兰的年轻夫妻在山上的“千岩龙脉”上来得名兰,命名“龙字”,又名“姚一色”。 龙字因花形大,为荷形水仙之冠,历来与宋梅被赞颂为“国兰梅仙双璧”,又被称为“四大天王”中最艳丽者。 《兰蕙同心录》评语: 龙字,即姚一色,大荷花水仙,紧迫色翠,观音兜捧,大铺方舌。嘉庆时出余姚高庙山。 许霁楼以诗赞曰: 高庙山头碧耸天,千岩龙脉拱于前。 灵根集翠争春媚,此是余姚第一仙。 道光末年(1850年),余姚张圣林在四明山区选出集圆梅,又名老十圆。因此花花型常有变化,花径有红梗、青梗之分,有些兰友认为集圆与十圆是两个品种,实为误解。《兰蕙同心录》明确指出“集圆梅即十圆”,又称为集圆仙。 集圆叶幅比宋梅阔,也略长,外三瓣未开放时有白头,形状也有变化,花色翠绿,花型娇艳,一字肩,大型花,名列“四大天王”之一。《兰蕙同心录》有诗赞此花: 月样团栾花样娇,金钱争买暗魂销。 如何鱼目珠同混,铜雀春深有二乔。 又有词一首: 质如翠集,影似镜圆。春风二月斗芳妍。供向明窗几,一笑嫣然。 汪字、龙字、集圆和绍兴的宋梅一起,被公认为中国的“四大名兰”和“四大天王”。宁波春兰在四大名兰中,占有三位,当时在兰界的地位,堪称首屈一指。 另外,在清代,宁波地区还选出了以下名兰: 余姚第一梅,道光年间余姚徐岑湖在四明山选出,《兰言述略)和《兰蕙同心录》均有记载,且有诗赞颂。 代梅,清道光年间宁波汪家选出。《兰蕙同心录》有记载,且有诗赞美此花。 春一品,清同治年间发现于余姚四明山区三盛,后在上海卖给姚姓兰友,他命名“姚氏春一品”。 汪小尚(日本名江尚章),为宁波姓汪的兰友选出并命名。清光绪年间选出,后传人日本。 养春仙,光绪年间选自宁波太白山。 萧山素梅,清咸丰年间宁波选出,实为宁波素梅。 西神梅,原产奉化,1911年无锡荣文卿购得。 清代宁波还发现了著名的蕙花: 金岙素(又名泰素),清道光年间,由余姚泰号酒店在余姚金岙山中购得,故起名金岙素,又因是泰号酒店选育,当地也叫泰素。因得此花(据传是采兰者褚元神卖出的),店主大喜,恰好又生一女,起名“金岙”,金岙姑娘终生未嫁。当1972年日本小原荣次郎前往拜访时,美丽的金岙姑娘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金岙老太让出一盆金岙素给他,作为纪念,为中日兰花交流留下了一段历史佳话。 在蕙花素心中,金岙素过去和现在,中国和日本,一直是珍品。当时小蓬莱吟花逸史有诗赞金岙泰; 仙家瑶草悟前身,洗却铅华证夙因; 岂是玉京降芳躅,偏从金岙出风尘。 莲塘梦醒波中月,蕊管诗留画里春; 淡泊明心见真守,浓妆羞愧点朱唇。 金岙素为绿蕙,叶姿中宽直立,为淡黄绿色,花梗长50厘米左右,外三瓣荷形竹瓣,花色翠绿俏美,蚌壳捧,花开30天花型不变。 十五岙素,产自余姚十五岙,绿蕙素心。花色俏丽,草阔而相似老染字,缺点是瓣尖舌长。 俞梅,宁波俞姓莳兰者选自宁波鹁鸪岭。赤壳蕙花,五瓣分窠,蚕蛾捧,小如意舌。叶色深绿,花型端正,梅瓣中精品。 由于清末时经常兵荒马乱,识兰、种兰水平又不高,宁波地区当时有许多名兰失传,有的以低价卖给外地人。也由于清代余姚黄氏编著了《兰蕙图谱》和余姚人编撰的《兰蕙说》,虽然已经失传,但是对宁波兰蕙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使后人还传承了部分清代的名兰,对识兰、养兰的方法,传播较广,但是这两本书的原著,都始终未能发现。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清嘉庆年间,宁波地区的养兰业和兰文化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据资料显示,当时以余姚为中心,加上周边的宁波、奉化、慈溪浒山、鄞县等地,约有养兰大户百余家,兰盆万余盆。据《余姚县志》记载,城内有养兰大户70余家,多者达700盆。 就在清嘉庆这个莳兰鼎盛时期,中国第一家有历史记载的余姚兰花会馆成立了,地址在姚城江南钱家弄。莳兰名家和觅兰兰农,以及兰友们,以会馆为集聚地,品茗赏兰,交流莳兰心得,问兰求兰,兰蕙交换,有时还讲讲兰的故事……就是这个兰花会馆,孕育出以后的余姚莳兰专家王叔平、胡志田等人,对中国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民国时期和宁波解放前后,是宁波兰文化和兰花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一大批莳兰家出现在宁波地区,最著名的是宁波江北的杨祖辰、余姚的王叔平和宁波的柴志兰,余姚的胡志田、胡孝岩父子,镇海沃连银等等。当时宁波与余姚经常举行花会,交流兰花新品种,出现了一大批全国闻名的名兰蕙花。 杨祖辰,解放前居住在宁波市江北中马路,终生酷爱兰蕙,先后选育出几十个兰中精品,其中天章梅(1918年选出)、杨氏素荷(1920年选出)、杨氏素蝶(1920年选出)、端秀荷(1921年选出)等,均为兰中珍品,现在还是市场上的抢手货,其中原种端秀荷已经罕见,就是有个一二苗,价格已近万元。说到杨祖辰,直到今天宁波还流传着他爱国爱兰的传说。 据传,杨祖辰不但爱兰,而且对采兰的山民非常敬重。他定下规矩:凡是四明山区送兰来的采兰者,膳宿费一律由杨的店里支出,除买兰应付的兰款以外,还要另送“辛苦钢钿”。因此,山民采到好兰花,首先送给杨祖辰。他视为最宝贵的“杨氏素蝶”,就是由采兰者送来的,当时他加倍付款,采兰者一家生活顿时富裕起来,这是1920年春天的故事,在四明山传为佳话。 杨祖辰精心培育素蝶,起名“宁波素蝶”,而各地兰友出于对杨先生的敬仰,都称为“杨氏素蝶”。“杨氏素蝶”是带花下山的,叶斜立,叶尖钝圆,叶质厚糯,长约25-35厘米,叶色翠绿可人。花苞翠绿有筋麻。外三瓣圆整,主瓣“盖帽”,副瓣下半部恰到好处地舌化,雪白的大圆舌下宕后卷,捧、舌端正,花色碧绿,花瓣厚糯,肩平,形似素蝶飞舞,成为素蝶之冠。杨祖辰识兰莳兰有独特见解,发现名兰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惊动了海内外兰花专家。日本一专家曾出资5万美金,欲“买断”杨氏素蝶,数次来雨索购,杨祖辰始终不肯,解放前夕上海一位出版商欣赏此花后,赠杨祖辰诗一首,以赞扬杨氏和素蝶。诗曰: 垂翅飞来品自优,瑶池赏识遇良友。 清幽不许红尘点,恰是翩翩第一流。 说来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年秋天,杨祖辰无事到大街上逛逛,走到药行街,突然看到一家店内柜台一端摆着一盆兰花。见有兰花祖辰是一定要去看的。进得店门,伙计以为是顾客上门,忙迎上前去笑着问道:“客官要点啥?”祖辰一心一意看着兰花,忽然眼睛一亮,暗自叫着“好花,好花”。他凑到兰花近处再仔细端详。只见边叶半垂,中间叶斜立,长宽适度,叶边缘向内卷,中上端宽阔,叶色翠绿有光泽,叶形如此美丽,又是“荷形草”,他看草识兰,判断这和自家的“素蝶”是天生的一对! “兰花要买伐?名花呢!” 杨祖辰抬头一看,是位肥头大耳、细眼为一条缝的老板来了。 “开过花么?”祖辰不露声色地问。 “尚未开过,绝对好花!” “我是看这花盆与我家的花盆恰似一对,想买回去拼成一双。兰花可有可无,家里多着呢。”就这样,祖辰以5元大洋的“高价”,买来那个兰花盆,当然兰花也就名正言顺地带回了家 第二年,兰花开了,就是现在的“杨氏素荷”,而素心荷是很名贵的。 杨祖辰爱兰如生命,爱国也如生命,他培育的“素蝶”、“素荷”、“秀荷”等珍罕名兰,均不肯卖给外国人。他说:“我的兰珍品产自中国,就要留在中国!”但是他没想到,一位天津兰友用4000元大洋购去了“杨氏素荷”三十苗,其实是受日本兰花大户之托,给那位天津人以高额报酬代买的。从此,“杨氏素荷”在日本大量繁殖,一直到现在,又大批返销到中国。抗战时期,日本法西斯一度占领宁波,祖辰的珍罕的兰花,被一扫而空,均东渡东洋,现在又大量返销我国,赚去我们无数的钱财,想起来真叫人愤怒:落后不但要挨打,连最纯洁高雅的兰花,也被日本侵略者欺凌夺卖。 王叔平,余姚马诸镇(原开元乡瑶湖苑)人,生于清光绪二年。叔平排行第三,少年读私塾。19岁患肺病,辍学养病莳兰。 中年的叔平,养兰小有名气,又待兰友和气诚信,四方兰友常到他家求兰、换兰、赏兰,使他对兰更加酷爱,身体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1920年前后,曾在余姚、绍兴、湖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地举办了兰花盛会。养春兰和蕙花之风,在江浙一带掀起高潮,兰市日益繁荣。兰花之乡余姚更是迅猛发展,当时全县有70余家养兰大户,又有兰花会馆,对王叔平家的兰花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了把兰花养得更好,为了便利兰友的来往,1927年叔平把家迁到了县城直神弄定居,为发展兰花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叔平不但自选和收集了600多盆名兰,而且不断钻研养兰技术和瓣形理论,写出了《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一书,以后又从莳兰的实践中不断修改。1964年,年届八旬的王老将自己多年的资料、标本、图片、照片等八大件,赠予上海后起之秀的兰友。又将《五十年艺兰经验谈》书稿请著名学者杜天摩先生校审后,油印成册,分赠兰友。再由孙王家英搀扶上龙泉山,把书稿郑重地献给了梨洲文献馆。 后人评价王叔平是一生为兰事业奋斗的优秀艺兰家。他从19岁开始,一直到耄耋之年,终生不断,痴迷于兰花的莳养和兰文化的发展,不但对中国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将自己的肺结核(当时称肺痨,是很难治愈的病症)缠身、弱不禁风的体质硬是变成了长寿之人,他 自己说:“……盖得益于艺兰多矣。” 另外,当时还涌现出余姚胡志田和黄氏夫人,以莳养极品绿云而名声大振;有莳兰高手宁波的柴志兰,他迁居外地时将数百盆名兰、蕙花、建兰均献给宁波中山公园;北仑区柴桥的沃连银以及胡志田之子胡孝岩,其莳养兰花的数量和名贵程度,都名列全国前列,不但国内艺兰 家常来做客,日本、韩国的兰商兰友,也常来求兰。 宁波地区的艺兰家,在解放前后那段历史时期,把宁波兰业和兰文化水平,又提高了一步。在全国兰界,当时处于领先水平。 “文革”时期,宁波和全国一样,兰花和兰文化的发展步入一个低谷,低迷得令兰友心碎。但是,兰友还是千方百计地保存了一些精品,熬了过来,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兰业和兰文化又出现了灿烂而光明的前景。 三、宁波兰业和兰文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吹绿了江南美如画的港城宁波。宁波地区的春兰。蕙花在四明山区、沿海丘陵、海中小岛花开幽香,吸引着兰友们踏青采兰。兰友们保持着高尚的兰德,采三苗留两苗,使自然界的兰花能健康成长。 1983年,绍兴市首先成立了兰花协会,并将兰花定为市花;1987年2月,中国兰花协会在广州市成立,中国兰花学会在北京成立。继而在祖国的南方、北方、云贵川、华东、湖北等地,纷纷成立兰协和举办兰展等活动。这对宁波地区的兰花和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养兰之风,又在三江大地兴起。 1977年冬,刻有箬兰图案的陶片在河姆渡遗址出土,将中国的兰文化历史向前推进了四千年。 1990年,余姚市兰花研究协会成立,继承了全国第一个江南兰花会馆的传统,兰友参加者众。 1993年第38期《中国兰花信息》发表了鲁水良、俞宗英等人的《盆栽兰起源于河姆渡的考证》,受到海内外兰界的重视与赞同。 1995年,海峡两岸兰展在余姚举行,余姚名兰获奖18个;同年,镇海兰花协会成立并举办兰展。 1996年,浙江省兰花协会在余姚成立。 1996年3月8日,华东六省一市兰展暨中华兰文化研讨会,在宁波余姚浙江姚冶集团举行。全国12个省的100个市、县的兰友到会参展,日本和韩国兰界代表也前来祝贺。华东兰展的规模遍全国,兰文化第一次注入企业文化,让兰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文联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兰展与兰文化研讨会的盛况。余姚和宁波的兰友积极参展,并获得金、银、铜奖多枚。这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宁波各地的兰友,莳兰之风又一次劲吹。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次国兰文化研讨会,也是我国第一次正式举办的研讨会,并形成了决议,在兰文化研讨史上,留下了起始的一页。 1998年,宁海县兰花协会成立,并举办兰展。 1999年元宵节,靳书伦个人兰展在宁波市范宅举办,展出名兰30多种。宋平同志到展赏兰指导,市政协委员多人前往参观,有3000多位兰花爱好者参观兰展。当年宁波市兰花分会成立。 2000年2月26日,宁波市第一届兰展在月湖公园芳草洲举办,参观群众达5000人次,市领导宋小六和河南省洛阳市刘市长亲临赏兰并题词,参展单位除宁波市区外,还有宁海、镇海、象山、绍兴等地送展,约有500盆名兰。 20O1年春,宁波市第二届兰展在天一阁举办。有市区、余姚、镇海、北仑、宁海、慈溪、象山、鄞县等兰协和兰友参展,共计约800余盆名兰,绍兴四大户也来参展。 2002年3月2日,浙江省第四届暨余姚市第四届兰花博览会在余姚体育馆举办,宁波市、第三届兰展亦在其中。这次参展有杭州、绍兴、湖州、嘉兴、舟山、丽水、台州、金华等全省各地区全部到齐,还有安徽、四川等外省兰友参展,韩国和台湾地区也有兰友参加。 在历次兰展中,除展出了具有江浙特色的瓣型传统名种和新下山名种外,还展出了许多书法名家写兰和画家画兰的名作,使兰花的欣赏与书法、诗词、画结合起来,兰文化的气氛更浓。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宁波地区兰花爱好者越来越多,从当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几万人。兰花协会的会员也每年成倍地增加,兰文化的发祥地和发源地,终于迎来了她最光辉的时代。尤其是2000年8月,由宁波出版社出版发行,靳书伦主编的《中国春兰新品》一书,发行到浙江省各县、市新华书店和全国各大、中城市新华书店。宁波是兰文化的发源地、宁波四明山周边地区产名兰最多最好,中国兰花的发祥地在余姚,宁波莳兰名家有杨祖辰、王叔平、胡孝岩等等,均很快传遍了全国,影响深远。 市委书记黄兴国同志看到此书后,立即委托秘书打电话给作者,表扬说:“你们为宁波的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这对整个宁波兰界和兰花爱好者是巨大的鼓舞与鞭策。 几年来,宁波兰花的流通市场发展很快,出现了宁波一竖兰业公司和许多兰花店,各县、市以及大镇也纷纷出现兰花店和卖兰者。市内还有绍兴、湖北、河南的兰贩长年在宁波卖兰,日本、韩国、台湾的兰商也偶尔来前进行兰花交易。兰花的流通领域,进人到历史上最佳时期。去年,宁波又成立了与台湾合资的惠民园艺设备公司,已经开展了“活性土”的生产与销售,以后还要生产多种养兰植料和用具。这是全国第一家兰业生产公司,能出现在宁波,对我们兰蕙的发展科学化和扩展在全国的影响,必定发挥不小的贡献。 近年来,宁波地区又新发现兰蕙珍品、精品、上品和佳品数百种。其中春兰帅荷素、美芬荷。水晶大富贵;蕙花华厦荷鼎、明州梅等珍罕品种,已有赶超历史上珍品的趋势。植兰大户纷纷出现,浙江春兰精品园建在余姚,人民群众养兰的热情持续高涨,宁波的兰蕙业和兰文化,与时俱进,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我们相信,有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有市区和各县(市)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兰协、兰友和兰蕙爱好者的拼搏奋进,宁波的兰蕙事业和兰文化的发展,必将不断前进!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