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文化:兰话二十六——儒雅澹泊 兰芳入卷) g; b" [8 F5 `; s1 x: }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思想,接下来的几篇文章将介绍兰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在这三大主流思想中的历史印证,首先谈谈有关兰花的典籍。 0 U+ D5 \- m; Q2 }7 _ N
打开中国的文化长卷,写兰咏兰的词句可谓是数不胜数,尽管植物学专家对唐代以前文人墨客所颂咏的兰花是不是现在我们特指的“国兰”存在在争论,但是有关“兰”的字眼,在中国文化历史中还是重重地写上了一笔。
: D4 K. @" b* b5 u3 C5 b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郑穆公出生与死亡皆跟兰花有关的图腾故事。郑文公“贱妾”燕梦见天使赠她兰花并告诉她“以是为尔子”,后果然怀孕生子,取名为兰,即郑穆公。郑穆公即位22年后,一次病了,他说:“兰花死了,我恐怕也要死了吧,我是靠着它出生的。”于是“刈兰而卒”。 7 {+ F! @6 i' z, z% k
[/ `3 H; v/ P. y/ m 古代人们起初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 _4 o3 U9 ?" |. s% M# l1 s }
) U0 U6 H$ M& j; Q& D' W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艺兰的书籍及描述从多。北宋黄庭坚(1045-1150年)在《幽芳亭》中就对兰花作过这样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南宋赵时庚《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味。 宋末元初著名诗人、画家郑板桥“精墨兰,自更祚后,为画不画土,根无所凭借。或问其故,则云:‘地为人夺去,汝有不知耶?’”
6 o: s* ~& j/ v! z3 h9 g& {7 G: L
明清两代,艺兰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清代许氏的《兰蕙同心录》(许氏为浙江嘉兴人,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兰艺经验)。 6 z$ o" O5 n: U+ }, U4 a6 }
5 A/ U" ^6 v+ U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对当时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据统计,至1949年解放前,中国共出版了兰花专著近百种。解放后大陆和港澳台出版的兰花专著笔者收集到的有200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