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个很奇妙的词语,在每个人眼中看来都有不一样的含义。在交通工具和通讯媒体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旅行”成为一个人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的最佳途径。然而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媒体的不断发展,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处事的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慢慢的,“度假”渐渐取代了“旅行”,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获取新知,仅仅是为了远离所熟悉的一切,到一个陌生之地呆上几天而已。这种既知返程的出行,丢掉了“旅行”开启一段新冒险的本质,即便极其无趣又无所收获,却依旧为现代人越来越接受,因为大家都太“赶”了。
四月初的时候,毕业三年的大学同学邀我一同加入他们的“武广之旅”。其实武汉我已经去过一次,但因为与同学不同处于一个城市,平常也没有什么机会联络,所以对我而言这趟“迁就的旅行”其实叙旧的意义大于新知。加上一天年假,他们能抽出来的时间也就只有四天,在这四天里边,要看完武汉、洞庭湖和长沙,让行程安排变得极其紧密。不巧的是,我们到武汉的隔天,就刮起了台风,夹着雨,并且到处都是趁着清明假期出行的游客,实在没法让我有出行的欲望。于是我们决定分头行动,她们依旧是按照计划到每一个地方“走过场”,我决定什么都不想,就在酒店周围走一走。
像是工作一样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到什么地方或完成一个目标,这样有节奏感的旅行从不适合我。对我而言,不知道返程的旅行,随心所欲不按部就班来得更有吸引力。我到北京那么多次,至今未去过故宫和长城,去沈阳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大悦城,在成都的春熙路晃荡了一个下午,在香港的铜锣湾看电影度过了两天,为了看海于是就在三亚住了一个月......好像“赶场”的旅行从来都不是我会做的事,我宁愿到了一个新的城市,继续自己原有的步伐,不紧不慢,像这个城市的老居民一样,无所事事去度过一天。当然,这样的旅行还是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因为有限的时间不允许他们在另一个城市被无所事事“浪费”。
但人生,如果没有一场很慢的旅行,没有“无所事事”与“浪费”的时间与自己相处,就太令人难过了。
巴黎,适合慢生活和很慢的旅行者。“当世界一意孤行向前时,总有些人执意地怀旧,在过去的世界不肯离去”,这句话,用来描绘巴黎,一点都不为过。我还记得《午夜巴黎》我最喜欢的两个片段,一个是开篇时镜头对准巴黎各个角落的剪影,这时候的巴黎悠闲自在,安详躺在时间的怀里;还有一个是结尾时,OwenWilson和LéaSeydoux淋着小雨,不紧不慢走在巴黎夜色下的安详情景。这部电影其实很有趣,RachelMcAdams所代表的“过往”,是有节奏的人生,她在游览巴黎时确实也是游客式的样子,与这本书作者在序言中讲到的大部分“中国游客”一样;而OwenWilson所演绎的男主角,则正如本书的作者一样,沉浸在的是巴黎无边的过往文化中。
与其他城市不同,“文化”被融入在巴黎的旅行中;所以一本巴黎的旅行书,当然不能只是靠哪里住便宜哪里能吃到好吃的组成。这本书的副标题之所以拟为“巴黎历史文化之旅手册”,大概也是因为作这个原因。我偶尔也会觉得,自己喜欢上海,大概与现在的它没有多大关系;我喜欢的,是很久以前“东方巴黎”的那个上海,尽管有十里洋场纸醉金迷,但那个时代的海派文化几乎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标志。然而这一些精致的文化气息,在上海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上海,极其富有节奏,像流水线一样输送着一波又一波的人来来往往,很难再看见它曾经“很慢”的样子,也渐渐嗅不到它“独特”的文化气息。
有一天晚上,我和小彩虹去外滩附近的花马天堂吃饭,吃完后就想着来都来了要不就顺便走走外滩吧。我来上海这么多年,却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走过外滩,我总是很不喜欢人多的地方,根本没有办法安静下来去欣赏和享受眼前的一切。但那天晚上,大概是因为下雨,天气又冷,整个外滩,几乎没有几个人。站在黄浦江边,回头往和平饭店的方向望,出奇地发现这些建筑、乃至伫立着的路灯,都与《午夜巴黎》中最后一幕的场景出奇吻合。这个时候,才惊叹起上海的美果真是精致、慢热的。我眼中的旅行与生活,与作者在序中描述的无——是“探索、欣赏、享受和思考”。这四个词语,才是旅行中最棒的状态,也是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大部分的旅行中所缺失的。
探索、欣赏、享受和思考,便是很慢的旅行。(《在巴黎的天空下》书评/夏奈的一小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