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买到《余欢》了。刘瑜的第一本小说,早已绝版。
《余欢》收录了两篇小说,一口气读完《孤独得像一个星球》,写的是三个中国女留学生在纽约的故事。
我能确定,如果给我这部小说,不告诉作者名,绝对能第一时间联想到刘瑜。原来,一个人无论写随笔还是小说,其实气场也是融会贯通的。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幽默博学,小说也毫不逊色。
在字里行间,能读到“刘瑜味儿”的蛛丝马迹:在国外留学时非常想念的猪耳朵;她后来随笔里感慨的,欲望都市里的几个女主角,“总能像买白菜一样”轻易得到男人,可是现实生活她却发现女人们要“像抢银行一样”艰难;更别提有趣的政治系教授专属调侃——两个人都拥有“姿色上的无产阶级,竟然不能产生一点阶级感情。”
这一种体验是神奇的:先从一个作家的随笔,看她透露自己的生活,再接着读其早期小说。在诸多吻合的情况下,如同一个窥视者,非常猥琐地想象作者实际生活,是否如同小说中的人物。大概不止我一人如此,不信的话,试下百度,敲打键盘“刘瑜”,排名第一热门搜索关键字竟然是——“刘瑜老公。”
但幸好读过《公共人的衰落》这本书曾敲过警钟,把这些窥视念头抓去,更关注作品本身。毕竟,人是千差万别却又不尽相同的。写书的,当教授的,也有人的一面。八卦无非消遣时间,还是从作品本身入手。
三个女主角:陈朗,杨如意,郭小蕾,她们的政治立场分别是:自由主义、什么他妈的政治观、我希望熊猫永远不灭绝。
理想分别是:一个悄悄在夜总会唱歌的著名学者、MaxStudio总裁的情妇、有12个孩子叫她奶奶并且这12个孩子的头发要有各种颜色。
她们都在纽约生活,对生活充满斗志,“虽然她们也不知道这斗志来自于信心还是恐惧。窗外是一个叫做纽约的沸腾的城市,而这座城市和它的沸腾,说到底,她们没有什么关系。”一如陈朗的告白,“我很孤独,孤独得像一颗星球。每天一个人出门,一个人回家,一个人买东西,一个人做饭,一个人醒来,一个人睡着。我知道这里是纽约,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应该和朋友们去看画展,听音乐会,去中央公园跑步,去西村去逛街。早上运动,下午看书,晚上约会。”(看这段想起刘瑜那篇著名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生活是场默剧,爱情则是悲剧。
爱情啊爱情,并不是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难道在纽约就是注定一场华丽的冒险而已?陈朗在意念里爱着只擦身一过的K,与现实中的男友分分合合,对方不能给她想要的被爱的方式;如意的professorLee,不断暧昧,却从未真正开始过恋情,最后连如意自己都放弃了;小蕾喜欢上了商学院金发Adam,从暗恋到鼓起勇气一夜情,对方却自始至终不记得她的名字。
她们三个参加别人婚礼,腹黑地评论新娘未来,其实都知道,新娘会幸福的,只是她们不甘自己的爱情开花结果遥遥无期。最后在纽约街头的中餐馆边上,这群高学历的女学者们唱着伊能静《19岁的最后一天》:
忽然之间就走过/十字头的年龄没留下什么/二字头的开始/我好想说/如果可以是否能够从头来过/是否可以选择一个无悔的梦。
值得一说的是,若你爱冯唐的情色小说《不二》和《天下卵》,那么《余欢》里画面感十足的描写也不可错过。刘瑜若不再当老师,写写色情小说,倒能赚笔大钱。
总之,这就是刘瑜的SexandCity,另一个关于纽约的故事。只是啊!为什么版本不一样了,男主角也那么不同!在中央公园偶遇听演唱会,后来没有亲吻;以为是幸福的开始,一起亲密后,真的没有再打来电话;坐在咖啡馆打扮漂亮等待搭讪,却一无所获灰溜溜走出店…
在纽约,别奢求happyending,山楂树只是童话,你的感情注定是段漫长冒险,大部分时间挣扎,偶然绝望,但也许有天回头看,泪流满面地发现,那一个个人渣惊艳了青春时光。 (《余欢》书评/嘉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