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研究了穷人面对饥饿、疾病、教育、人口等一系列问题时的行为和选择,并且分析了小额贷款、存款、创业、选举等方面对穷人进行政策倾斜所产生的效果和局限。
书中有一个结论很有意思:人们都有自制力差、时间不耐(宁有一鸟在手,不愿众鸟在林)、懒惰等毛病,并且穷人只所以一直陷于“贫穷陷阱”,原因就在于穷人因为没有资源,很难从这个陷阱中跃出。
作者在第一部分通过一些生活案例,结合一些学者研究的随机对照实验,分别分析了食品、健康、教育、人口是否是“贫困陷阱”的影响因素,作者的结论是这要分情况,看问题,这个陷阱并不存在于所有领域。富人也可能有一天变为穷人,穷人也可能机缘巧合,成为富人。所以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担心可能会陷入“贫穷陷阱”?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那么一方面会错误认为有的人处于“贫穷陷阱”,而采取不必要的帮助措施;另一方面,则会出现陷阱就在眼前,而竟不自知,从而加重问题。
作者在第二部分则分析了穷人在金融方面的特点:时间不耐(没有远大眼光)、心理上的沉淀成本等。由于他们的钱本身就少,这造成他们不愿意把金钱进行投资,而更愿意用于消费。但是他们也有一系列方法降低挣钱的风险,比如一家人做不同的工作、将孩子嫁给近处的富裕人家等。还有穷人的性别对他们的金钱观念也有影响:女性更容易被认为他们是为家庭挣钱,而男人更容易被认可为自己挣钱。但是女性的挣钱能力肯定不如男性,这也可能是走不出“贫穷陷阱”的重要原因。
总之,本书是一本非常有意思,并且总结了大量科学的研究,还有正反两方的观点。对于学者来说,可以以此为基础,查阅后面注释中的参考文献,来进入这个研究领域。比如我作为卫生政策研究者,就深深感到第三章(健康)、第五章(人口)的一些研究方法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对于普通读者,我感觉可以通过这本书立体的了解贫穷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有利于更好的解决“什么时候应该帮人,什么时候不应该帮人”的问题。
最后我想起了阿玛蒂亚·森在研究福利经济学中所提到的理念:社会科学应该是以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人应该怎么活着”为目的的。这本书正是为此而生,期待更多的这样的书得以出版,并译成中文。(《贫穷的本质》书评/左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