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美学逆袭理性主义

0
回复
29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3 09: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85年,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推出了小说《血色子午线》,开启了他充满血腥和杀戮的暴力美学的创作拐点,并藉由《边境三部曲》、《老无所依》、《路》等作品攀越至艺术的巅峰。时过境迁,《血色子午线》当年所引发的争议渐渐褪去,也不再有人将其与电影《现代启示录》牵强比附。今天读来,这部“暴力程度仅次于《伊利亚特》”的小说在人类生存图景的描摹上已然超越一时一地的拘囿而凸显普世的价值与意义。

小说以1840年代美墨战争为大背景,叙述一伙游弋在美墨边境的“头皮”猎人受雇于政府,专事驱赶和杀戮印第安原住民,其间投机、背叛、内讧和火并之事层出不穷。不加节制的杀戮终于引起政府和印第安部落的大举反攻,在数次围剿中队伍被击溃,队员逃亡各地,在之后的南北战争和战后被陆续杀死。麦卡锡以队伍中一个不具名的“少年”作为目击者记录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斗争,小说结尾,长大成人的“少年”死于队伍中的“法官”之手,命运画了老大一个圈之后,终于划上了一个惨烈的句号。

值得注意的是,麦卡锡并不意在就美墨战争、屠戮印第安人等历史事件作出反思。在书中,当局为发动灭族战争制造借口(印第安人“非我族类”,等等)一幕,在麦卡锡写来像是一段客观平实的新闻报道,一点没有“政治正确”的后世作家那样大张旗鼓的道德鞭挞。而在那么多场杀戮中,麦卡锡更吝于在伦理上作出探讨,因此,企图在书中读到一点“阴霾中光明”的读者注定会被麦卡锡临头浇上一盆冷水。在其中一个场景中,被俘的印第安小男孩被当作宠物一样养着,大家逗“它”玩,引“它”笑,给“它”喂食铺盖被,但请注意,麦卡锡始终以“它”作指代。读者不应该怪罪麦卡锡太残忍,他生生撕裂美好事物的态度是诚实的——十分钟后,这个男孩子就被“法官”剥了头皮。



话说回来,使本书读来如此骇人的并不是剥头皮、死婴树、耳朵项链等重口情节,而是暴力的无处不在,麦卡锡对暴力的描写之工巧之细腻之翔实,堪称“暴力美学”的极致。但他不写人物心理,不写感情,不似亨利詹姆斯以来的作家那样汲汲于探寻人类灵魂的幽微曲径,因而,他笔下的暴力是没有心理动机的,也是无动于衷的,看上去,就好像是“为暴力而暴力”。真是这样的吗?T.S.艾略特在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件艺术作品对于欣赏者的效力是一种特殊的经验,它可以由一种感情所造成,或者几种感情的结合;因作者特别的词汇、语句或意象而产生的各种感觉。伟大的诗可以无须直接用任何情感做成:尽可以纯用感觉。”

同样,一部好小说也可以不直接诉诸感情而通过“特别的词汇、语句或意象”来达到向读者移情的目的。在麦卡锡,则是暴力的文学化与影像化呈现。文学上,麦卡锡兼具海明威的简洁干净和福克纳的繁复旖旎,影像上,则穿插运用近景和远景效果。因此,读《血色子午线》就好比看一部细腻流畅的电影,画面极擅精致和粗犷。在最后一场大战中,团伙被击溃,印第安人焚尸庆贺,麦卡锡在此来了一个诗意的长句,宛如一段如梦似幻的蒙太奇:“他们考虑着后面的城市鼓号微弱的响声以及记载着自己宿命的粗制木板因为这些人也一样受到契约的束缚而他们像注视着自己生命终结的预示一般注视着敌人烧成炭的头颅在面前变得白热明亮得像炭里的血。”

这种从现实到超现实的过渡,正是本书通过叠加无以计数的暴力达致超验的魅力所在。暴力,象征着一种永劫的人类宿命,一种普世的寓言,落实到书中的具体角色,“法官”恰是它的终极体现。这个“法官”,其来无踪,其去无影,看不出年龄,更不识其真面目。他以超人的智慧将队伍屡屡从鬼门关上救回,又将队员一个个送上不归路,在书末,他的身边又聚起一支新的队伍。麦卡锡若是有心将书写长,我们当看到“法官”在不同时代的代言人。

不过,麦卡锡将“法官”作为暴力的代表并不意味着给他贴上道德的标签,“法官”一词本身即体现着某种至高的权威,但不是人类而是高于人类的权威,他所裁判的,不是善与恶,罪与非罪,而是生命的枯荣与递嬗。麦卡锡借他之口表达了对困于杀与被杀的人的生存状态:“在任何事件中,所有人的历史都不是个体的历史,也不是这些个体历史的总和。这儿没有一个人能完全解释他出现在此的原因,因为他甚至无法知道这个世界的本质”。换言之,在宇宙这棋盘上,人不光渺小还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更可怖的是,“任何认清自己的命运并因此选择某条相反的道路的人最终只会在同样指定的时间进行同样的结算”。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血色子午线》是对启蒙时代以来理性主义的一次逆袭。以赛亚伯林就曾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揭露理性主义如何回避甚至改写历史以提炼、建立人类公平、正义、美德的生活的努力,而无视人类嗜血、暴力等非理性的一面。麦卡锡的创作即是为展现而非宣扬暴力,为长久浸淫于“公平、正义、美德”理想的人提个醒,“世界的真理,但凡你没有从降生那一刻起就看着它,它就只会以当前的面目出现在你面前”,而事实上,世界的真理恰恰是多面向的。小说最后,“法官”像印度教大神湿婆那样跳起了舞,把旧世界踩成碎片,新世界呼之欲出。没错,世界照样生生不息,问题是,要是你不幸歇了菜,这样的世界对你还有何意义可言。(《血色子午线》书评/虾米)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