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喜欢看和电影相关的书,是不是也记得曾经在三联书店还有二楼的时候,焦雄屏编的一系列台湾电影的书,跟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有关的,黑色封面,好深邃。买回来之后,吭哧吭哧地看,好辛苦,又很苦涩,当时我就觉得,真是入错行了,这种沉重的职业生涯我真是扛不住。
当然,侯孝贤他们“三杰”的电影看着也不轻松,总之学电影的头两年还有热情将他们的片子都看一次,之后真的是伤了,除了杨德昌之外。
后来我对电影方面的书选择都很谨慎,就像选择电影会尽量挑平顺的来看一样。《十年一觉电影梦》应该是比较容易看完的一本电影书,它暗合李安电影那种悠然的风格,唯一的可惜就是到卧虎藏龙就戛然而止了。
我并不是李安的迷,原因是他的家庭三部曲我并不很喜欢,我对他的好奇是从卧虎藏龙开始的,那之前我还没看过冰风暴。因为卧虎藏龙是一个有趣的入口,现在我发现李安很擅长找到一个甚至连该民族的艺术家都难以找到的文化入口——pi的难得在哪?作为一个喜欢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的人,我一直对印度不理解,即使看了很多书,也不能理解,我相信这是因为我找错了进入印度文化的入口,而这实在太难,正如欧洲人和美国人要进入中国人文化的入口一样难找。
我认为张艺谋、贾樟柯他们所提供的入口,都是错误的入口,或者是容易引入歧途的入口,不够准确的入口,冯小刚之类的则更是迷失,但李安提供的入口是正确的,虽然他可能只能将好奇心引入到一个比较浅的层次,但那个方向是准确的,他给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外国人指了一条正确的路,从这条路进去,可以连接很多不同的地方。pi也一样,这是我第一次找到了了解印度文化的入口,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错误入口,大篷车也是,看了pi之后,我突然感到以前看得一知半解、自相矛盾的印度文化的书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我知道这一次的路是正确的。李安没有把我带得更深,但他把我带对了路,这我是知道的。
如果说有哪部电影揉碎了我的心,并且至今也难以理解,那么只有《断背山》,这就像要一个乐迷挑出一张他最喜欢的唱片一样困难。我喜欢其中的隐喻,他对宗教的崇敬和背离,当然也惊叹于他对于情感程度的精准把握。
李安绝对不是一个诚实的人,当然你要求一个天平座的人诚实,实在是有点苛刻无理。很多导演喜欢夸夸其谈,至少是有几分就说几分,而我深信李安是有10分只说3分的人。99年之前,他要求自己的访问全都控制在1小时之内,pi之后他说自己没有信仰,对宗教的兴趣也就是soso,以前有女权主义者问他,请他解释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他直接说:我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只是比较了解女人。
从卧虎藏龙到pi的每一部电影,如果说有什么共性的话,那我看见的是他一直在从不同的角度去呈现人内心隐秘的欲望。在没想明白这一点之前,我不晓得为什么他要拍《色戒》。
当然,如果你相信李安说的,他对宗教没有兴趣,你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他的作品中那些宗教元素频繁出现,从断背山的羊群,到后来pi里面大段的对于宗教的追问。李安说自己没有宏愿,但你会相信吗?如果你的解释是,人家小说里就这么写的,我又要问您,为什么李安要答应拍摄这个剧本呢?
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最有价值的段落其实并不是家庭三部曲,这还没有逃出台湾电影那种叙述方法的老套,我看着仍然觉得沉闷(如果不是掺杂了对他私生活的好奇)。到了《理智与情感》,这一部分我其实特别喜欢,他最初告别苦逼形象,相信自己能够将导演变成一种职业,以及最初他对自己的认知,而不是仅限于“华人思维”的局限,这就有意思了。
到了《卧虎藏龙》部分,其实这是我很感兴趣的部分,但又觉得好像过于冗长了,我甚至在想如果不是章子怡去演,这个片子会不会更加符合李安本身的意愿?这个作品我觉得很精妙,精妙之处恰恰是源自于中国内地观众的不认可——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我们最不愿意以正常的客观的方式进入自己的内心,承认自己的灵魂。然后在国际上的获奖赋予了这片子难以被质疑的能力,反而是将了内地人的电影审美一军。其中每一个人我都会反复琢磨,我在其中寻找中国人的形象,这个价值比小武和秋菊要高,高许多。
镜子中的自己,往往并不那么熟悉。
我蛮喜欢读这本书,因为过程很轻松。特别是前面部分,他对于电影的决心是轻轻松松表达出来的,但他的人生就和他所有作品的底色一样:是一种优雅的迎难而上。要爱一个人,要活下去,要跟家庭对着干,要自己的理智和情感达成协议,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他都轻轻松松,虽然我至今也无法理解他是如何办到的,这就是天才——姜文和李安的电影,只可欣赏,不可模仿,也不可学习。
去年看pi之后我惊呆了,我对他的评价之高简直到了封圣的地步,一方面因为他解决了我长久以来对于印度的疑惑(虽然只是指出了一条路径),一方面因为他的迎难而上给了我更多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
这本书值得一看,特别当你不理解卧虎藏龙有什么好的时候,他仍然是李安所有作品中最多义、最隐晦的清爽之作,也是他作为导演生涯的一个分水岭,当然,我更期待有人将出版另一本书,我希望他能好好谈谈绿巨人以及takingwoodstock这两个作品。
还有,在微博上,喜欢pi和不喜欢pi的人,我做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发现依据大家对这个片子的喜好与否来辨别某些性格指征简直是太准确了,我从未见过一个精准到如此的电影标尺,但具体是什么,说出来可能会有点沙文甚至纳粹,我就不说啦!(《十年一觉电影梦》书评/季里连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