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会有从懵懂的孩子到长大成人独自面对生活重担的那十几年心路历程。
高中时代的我,品学兼优,似乎毫不费力就能成为那个“别人家的孩子”。而我却觉得生活了无趣味,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那个时候最爱读的是叔本华,以为人生就是痛苦和悲剧,以为自己终身得不到幸福。这种很奇怪的感觉几乎伴随了我高中三年。
那段日子恰恰和本书中提到“虚无主义型”幸福观最为接近,因为世界观的狭隘和读了几本书之后的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已经放弃了追求生活和幸福的意义。
后来考入了名牌大学,满心期盼着开始完全不同和有意义的人生。大一时充满干劲,努力学习,每天很早起床晨跑,高数课抢第一排的位子,做很多笔记,参加各种现在开来莫名其妙的社团活动,还有吃不完的饭局和啤酒。直到几次考试后,自己在智力上的优越感被一群妖孽般的同学完全打败,以至于沦落到班级的后一半。在学生会之类的地方又发觉自己的交际能力和社会经验完全可以打零分,自信心再次被摧毁后。
突然发现人的堕落是很容易的,甚至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好像出自我的本能一样。我很快打开了了中国大学男生的标准模式,睡懒觉逃课,打游戏,打牌,吃夜宵,整天在寝室里无所事事~~
类似于本书的第二种幸福观“享乐主义型”。出勤率、成绩或者班级中的优越感不再是我的心理负担,逃避所有的痛苦及时行乐才是最重要的生活态度。于是眨眼之间两年很快就过去了,以至于自己都想不起来那段时间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情。
大三的暑假开始,突然意识到这样下去就没救了,才开始做一切应届毕业生该做的事情,做实习补简历参加宣讲会,不停的在整个城市奔波面试,美化GPA。直到拿到offer。
大四一年的生活,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奋斗,感觉不到一点快乐,但我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做一切对未来的自己都是有意义的。我进入了我们所最常见的“忙碌奔波型”模式。
自此开始,这个模式伴随了整整八年,始终未间断。虽然不晓得未来的目标在哪里,但我慢慢学会了忍受现时的痛苦,我明白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这八年了,自己赚钱买了车,攒了沪牌,买了房,一个人还着每月近万的房贷,考CFA,考MBA,工作、跳槽,读MBA。生活在不断循环,可我再没有机会回到“虚无主义型”和“享乐主义型”幸福观的生活状态。
可我的的确确不明白,我的未来是否真的如我所想,钱挣的越多,地位爬升的越高,或者名包、每年的海外旅行就能幸福。
在这整个过程中,我求助于阅读,我接触到GTD,我以为这是拯救我人生的最终方法,我读了很多大前研一、胜间和代的书,还有《晨间日记的奇迹》、《番茄工作法》,《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把很多方法都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我逐渐发现,并不是这些提高效率的方法改变了我的幸福观,而是通过时间管理,我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正是这些思考做笔记和整理的过程,让我变得更为自信,可以更准确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让我逐渐明白,所谓幸福观,并非完全是追求未来的。
因为持有未来时间观念的人,我们会把未来的自己想象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令人费解而不难预测的错误。我们把未来的自己理想化了,希望未来的自己可以做到现在的自己做不了的事。我们有时会虐待他们,让他们承担我们自己现在犯下的错误。有时候,我们只是误解了他们,没有意识到未来和现在的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和感觉。
人们在理想世界作出预估,却在现实世界碌碌无为的生活着。
以上两段话,摘自同步在读的另一本书《自控力》,但道理如此相似。
通常我们会因为一些内在的或是外来的干扰而远离了幸福,而这些事情往往是可以控制的,比如习惯、恐惧、他人的期望等。时间是如此稀缺而宝贵的资源,只有当我们学会开始向一些没那么重要的事情说“不”时,我们才能对那些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说“是”。
作为一名美国作者,他所谈论的很多关于幸福的观念,所谓追求人生的意义才能让人生幸福的观念都没有错,但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当代的年轻人,在他的书中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个人”,而众所周知我们所承担的重任,却并不仅仅是我、伴侣、孩子幸福就解决一切问题的。而中国人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整个社会的巨大生活压力,同样决定了,持有“忙碌奔波型”幸福观的人可能更为成功一点。
不过只要我们相信,人生是一次长跑,暂时的落后和领先都不算什么。在半路的时候,你会看见你前面有人,或者后面有人。但是如果你休息时间太长,后面的人就会追赶上来。但是如果你加倍努力,前面的人也会被你超越。
所以,幸福之路,明确目标,全力以赴,不被眼前的物质目标所束缚,不重复自己过去的失败,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之路。(《幸福的方法》书评/Sk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