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女人》是英国小说家苏珊希尔四十多岁时出版的一部鬼故事,故事讲述维多利亚时代上流社会一位二十多岁的小姐未婚先孕,诞下一名男童,为了这位小姐的名誉,只能将男童送人。小孩长到六岁的时候,饱受分离、失亲折磨的亲娘决心带他出走,却目睹亲儿和保姆一同被淹死在沼泽中。十二年后,亲娘化为厉鬼,但凡有人看见她,必有小孩惨死。
故事很像我们的《聊斋》。鬼这种东西,孔子说要“敬而远之”,不说其闲话(这里小心翼翼地用“其”,因为实在为难到底该用他、她还是它,男人?女人?动物?统统不敢得罪)。日本人在冬至这天撒豆子,中国人在清明祭祀,英国人则以圣诞前夜最为安宁,《黑衣女人》首章引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一景的诗句:“传说在圣诞前夜,雄鸡夜不停鸣,众鬼神均勿敢出游,因此夜晚清明,天无邪星,精灵不闹,女巫乏咒。此诚光华圣洁之辰也。”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哈姆雷特》第一幕,鬼登场。先王显灵,要伸冤,王子复仇至死。莎士比亚描述鬼的样子,是很模糊的,借他人的讲述,使王子觉得那很像是他的父亲。苏珊希尔描述鬼的样子,却很清晰,受害者真的见到了其他人都“看不见”的女鬼:“她脸上是有表情的。”“言语似乎难以描述这种表情,我只能说它包含着绝望和恶意。”“她调动自己所有的力量来憎恨那个拿走她东西的人,对那人施以恶意。”“她苍白的脸因为这种不可抑制的激情而发红,深陷的眼珠亮得吓人。”……诸如此类活灵活现的描述。
对于那些敢于正面描述鬼长什么样子的作家,我总是佩服。那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想象力的。好莱坞电影《夜访吸血鬼》的原著作者曾经以自己死去女儿的形象创造了儿童吸血鬼,因为她失去爱女,悲痛欲绝,于是想象她的女儿不曾真的死去,而是换了一个生命,且永远不会死去,永远保持小女孩的样貌,不长大,不老去,不离开。以此寄托她的哀思。
一旦拥有真挚悲痛的底色,鬼故事就焕发出另一种光采,一种属于人间的、活生生的、血肉丰满、令人忍不住喉头哽咽眼眶发酸、甚至能够抚慰心灵的、亲切的光彩。(《黑衣女人》书评/雷以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