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已经成为一个传奇,甚或一个传说。
谈论林徽因的文字多如牛毛,其传记也多达十余种。然而,真正从女性视角去思考的并不多。人们谈论她,还是因为男人,比如她与三个非凡男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的情感纠葛。就大部分论著而言,其着眼点还在这一段情事上,而忽略了一个女性追寻人格独立的历程。林徽因是一个感情丰沛、极具艺术气质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个具有理性头脑,勇于思考的人,这一点恰恰被大多数论者所忽略。《林徽因的会客厅》表面上写的是林徽因,实际上写的是一个时代,是以一个客厅作为隐喻,写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群像。
法国著名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实际上,“女人”一词除了性别上的区分外,更是一种标签。在女权主义兴起之前,数千年的历史上,女性都是属于从属地位的。而林徽因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打破男权垄断,女性初步争取自身地位的时代。对于林徽因来说,争取女性的独立地位不仅意味着打破“从属身份”,而且意味着人格上的独立。这一点,不止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更是自觉与自醒,因为她有着切身的体验。
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继室,但在家中却无“女主人”应有的地位。原来林长民还有一房姨太太程桂林,且受“专宠”,并为林家生了儿子。何雪媛也曾生过儿子,但均夭折。丈夫的冷漠,婴儿的夭折,对其打击很大。在自怨自艾中,何氏逐渐消沉,脾气也变得乖戾刁钻,使得林长民对其更加冷落。林长民的态度是何雪媛所无法决定的,这是不自主的,是外在的伤害;何雪媛对自己的态度是可以自主的,但因为受传统的影响,加之缺乏人格上的独立,内心的自苦更加深重,这是内在的伤害。丈夫的冷落,加上内心的痛苦,何雪媛的境遇可想而知。林徽因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对这一切有着深刻的体验。因而,在成年后她对这些经历都曾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说她一生都未停止过这种思考。这一点绝非笔者的臆断,而是有迹可循的。林徽因的创作、与友人的通信中,曾多次对知识女性(包括家庭主妇)的地位提出疑问,但她并不企图充当女性解放的启蒙者,而是实践者。她自己的积极进取,乃至其对职业的选择都有着对传统女性身份认知的回击。她通过自身的选择,告知人们,女性绝非一种从属性的性别。当然,以她的性格,她绝不会去宣讲,她只是默默的证明。这从她以“客厅女主人”同时兼任“客厅管家”的角色中可以看出,她不但是那个优雅的舞者,同时也必须担负起家庭的事务,而且是事必躬亲。
林徽因是一个对“存在感”意识非常敏锐的人,即便是嫁给梁思成之后,她也没有因为丈夫的优秀而失却自我。不论是与“京派作家”的交往,还是北京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以及与丈夫一起进行田野考察,实际上都是寻求女性自身的存在感。她绝不会因为嫁为人妇,或身为母亲而认同传统的“相夫教子”的价值观,但她却又并不违背作为一个妻子,母亲应负的责任。她的性格,乃至她的行事准则,都得到了丈夫梁思成的认同和包容。女人是男人的学校,优秀的女人则是男人的未来。信然!
林徽因的文学创作中同样赋予了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其系列小说《模糊零篇》共有四篇,除《吉公》一篇外,其他三篇写的都是女性,无不包含着对女性命运的追寻(这在本书中是忽略的,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其间的内心痛苦,绝非小说家拼凑“材料”那么简单,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过来的。如《绣绣》篇,讲述的是一对被丈夫遗弃的母女,绣绣的母亲徐大妈性格乖张,是典型的旧式家庭中被扭曲了人格的女子,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对她的内心造成巨大的伤害。一方面她对丈夫充满怨恨,另一方面她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丈夫的关注。她的心中只有“恨”,乃至忽略了自己的母亲身份,再度失去女儿。徐大妈性格的短处,依稀有些林徽因母亲何氏的影子。而结局绣绣的夭折,更是令人汗毛倒竖。
父母的婚姻悲剧留给林徽因的阴影很深,1943年林徽因在写给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的一封信中说:
我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莫过于让自己陷入仇恨。我生来是个女人,而这又是战时(日军侵华,梁氏夫妇与大批知识分子与清华北师生一起撤到西南的大后方,组成西南联大。——笔者注),我母亲又是个极其无能又爱管闲事的女人,而且她还是天下最没有耐性的人。
她很清楚,拥有独立的人格,首先不能受制于性格。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不能克服性格上的弱点,便很难拥有开阔的人生。女性容易因情感而陷入仇恨,林徽因的母亲遭受冷遇,性格怪辟,不免责难女儿。就像小说《绣绣》中的“徐大妈”将苦闷情绪发泄到女儿绣绣身上一样。二娘程桂林生了儿子,性格又温柔,这给林徽因母子的落差很大。林长民中弹身亡后,林徽因一直带着母亲,照顾其他家人生活,不可避免的,母亲和异母弟林恒也参与到她的生活中来。但她没有受先前母亲的不幸而发展出仇恨态度,他对异母弟林恒及其他家人一视同仁。她懂得克制、忍耐、坚持。母亲就像是一个反面镜子,使她时时的意识到“我生来是个女人”,——但她没有败给女人这个身份。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探寻女性命运的女性作家中大手笔并不少,吕碧城、张爱玲、萧红、凌叔华、韩湘眉都曾各领风骚,但往往忽略了林徽因。林徽因所著篇目虽少,但是有着明确的轨迹。除《模糊零篇》中的三篇之外,她的剧作《梅真同他们》同样是探讨这一命题的。与《模糊零篇》中的三篇相比,梅真的女性形象更加饱满,更加深刻。关于此,因为这本书没有谈及,所以笔者不再展开说。
林徽因的一生受父亲影响很大,这使得她的人生选择充满了刚性。这种“刚性”的影响驱使她更加主动的去思考女性的角色。林长民是一个奇特的人物,一方面他有旧式知识分子的名士气息,另一方面又有留学海外的新知识分子的果敢与反叛。他是一个艺术气质非常浓厚的人,长于论文,工于书法,热爱交游,与艺术界和政治界人物都有广泛的联系。在对女儿的态度上,他的思想是完全新的,他支持女儿留学,也支持女儿交游,希望她拥有广阔的人生。留学和广泛的交游彻底的改变了林徽因的人生,始有千寻之瀑,四月晴好。大概这些也是后来促成“太太客厅”的因素罢。(《林徽因的会客厅》书评/司马白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