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上身,中国鬼片,惯用伎俩。利维森一定是受此启发,移花接木到这部书当中。不晓得利维森来没来过中国,真的看没看过中国鬼片。有一点,可以肯定,利维森的鬼上身,为写作途径开辟了一个新路子。
都说鬼的传说是从中国诞生的,鬼的身份难以捉摸,让人浮想联翩,夺人眼球。鬼上身自然会引来众人追捧,尤其是好奇者,好奇的年轻人,对鬼片的痴迷,不亚于吸食毒品。
西方将妖魔鬼怪划分的很细,不同于中国版的僵尸、灵魂、鬼怪。西方妖魔可以被上帝、耶稣、圣母感化,可以弃暗投明回头是岸。魔在西方更像是被驱赶的灵魂,即使附着罪恶,也会在临终前,得到宽恕和忏悔。
寄居在他人身体里,潜入他人的意识,用第三人的隐眼,辨别对方的世界。A才16岁,却有别于常人,他没有肉体躯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没有父母,没有亲人。他拥有的是寄居在他人的身体里,体验每一天的生活,或枯燥、或紧张、或残忍、或快乐,每一天对A来说,都是新鲜的,但这个新鲜是有代价的。他感受不到家的体贴,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感受不到寒暄的问候,他是一个逃离者,每天都寄居在一个新的躯壳当中,周而复始。
16岁在中国,还是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在美国,独立早已成为一种习惯。开车、泡妞、吸毒、做爱。父母眼中的孩子,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大人,只不过这个年龄稍显年轻,还在学习的阶段。中式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早接触社会,沾染恶习,而美国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沾染社会的不良习气。躲是躲不掉的,逃是逃不开的。不如直接面对,孩子无论怎么教育,如何看管,他不是动物,不是独立思维的机器,他有生活的能力,需要自己去判断和消化,恶习的后果。说教无力,不如家长放手一搏,让孩子自己去探寻这个世界的善恶美丑,家长只需要一点提醒和警告足以。
玩儿浪漫,无师自通,任何一个孩子都是如此,如果脑瓜还算灵光的话。没有老师去教学生如何玩儿浪漫,孩子都是通过电视剧、影片、师哥师姐的传教,知道浪漫很惬意,很有温馨暧昧的感觉。A也是如此,她爱上了一个有男朋友的女孩蕾安浓。贾斯汀的爱,忽远忽近,捉摸不透,一半是想爱,一半是守望爱。
女孩不论大小,到任何年龄层,需要男人的关爱关心,需要时间来安慰,贾斯汀是个呆子,他不爱蕾安浓,贾斯汀只是想要自己的生活不单调,不让自己的学生时代,没有恋爱的色彩,选择蕾安浓。蕾安浓对贾斯汀也是云里雾里,朦胧的爱情,根本就是错误的,海市蜃楼再美,也会消失。A的出现,让蕾安浓看到一丝希望,看到爱的浓情蜜意,但A是虚拟的,是一个寄居者。蕾安浓无法面对,天天跟一个新的陌生人恋爱,不能天天面对新面孔旧故人。爱是真实的,而这个人,看着稍显悲哀。A不过是灵魂的猜想,不过是青春的梦幻。
利维森写这部书的时候,一定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能琢磨出这么诡异的写作套路。第三人是寄居者,他可以是男生,也可以是女生,每天都是一个全新的人,他可以发电邮、开车、泡妞,拥有真实的爱情。第三人是不存在的灵魂,不会长大,没有亲人,但他却拥有记忆。
利维森的小说角度新颖,视角别致。青春会成长,青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青春的那颗心,始终不变,利维森想要留住灵魂的脚步,想让青春永驻。但爱情还是会流逝,它只是一段美好回忆。(《每一天》书评/小偷爱女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