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以前还没看过毛姆的刀锋,我辞了工作开始自己刨食混日子,所以今天一看到“晃膀子”这个词啊,我乐坏了,真是太贴切了,并忍不住的放下书晃了两下肩膀找了找感觉。但是我没拉里晃得那么理直气壮,我的膀子晃得比较遮遮掩掩的,我得找块遮羞布挡一下。起初我拿了创业当幌子,在这个以物质为图腾的部落,这是个很好的托词。成了不仅可以有丰厚的物质回报还可以到处充当年青人的导师写了几本《道路与梦想》或者《理想丰满》之类的书,赚版费的同时还可以再标榜一下我的《伟大是熬出来的》;不成也没啥,可以冠冕堂皇的说为梦想打拼过无怨无悔啥的,虽然我只是想过还从来没“梦”过啥。当然我是不成的那一种了,结局是亏掉了所有的积蓄抱着剩下的最后几千块钱坐地上嚎啕大哭,又可以套用一句台词了“未曾长夜痛哭者,不足与语人生。”所以我大概可以“语”下人生了。
不过后来我都几年不说创业这个词了,主要是因为不好意思。又换一个词“自由职业”,因为“自由”这个词现在比较火,虽然我把十来本只要带了“自由”两个字的经典书籍都看了一遍还是没搞懂。但是我就这么说着,人家也就这么听着,大概能懂就是个晃膀子的混混,谁也不去戳穿那块薄纸一般的遮羞布。
按照中世纪的法律,这种行为被定义为“游惰”,游惰者是要被抓进监狱里去改造的,以强制劳动来改造游惰者懒惰的灵魂,并通过这种近乎酷刑的惩罚使其重新成为“经济人”。而在中国朱元璋好像对这种游惰者更痛恨,抓住了要咔嚓的,就连看到了不举报的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天!我拍拍胸口,还好我活在当代。
同时看了一本王昭阳的《与故土一拍两散》,这人也是个晃膀子的,晃了大半辈子了,不过无论拉里还是王昭阳,晃的姿势都更好看也晃出明堂来了。连放弃的东西也是别人削尖了脑袋想去挣的,九十年代华尔街的交易员耶!我要是有那么牛叉的工作我就不晃了。说取舍吧好像都是个很有境界的事儿,其实还是个俗气的事儿,如果舍的不过是个包子那也没啥境界可说了,比如我本来也没拥有啥所以也谈不上舍掉啥,舍掉的无非就是我本来就不可能拥有的,SO,也根本犯不着遗憾,不过可以装出遗憾的姿态来,假装我不晃就能多能耐似的。
说起“晃膀子”吧好像跟“混日子”也不一样,比如今天我又是六点起床看了七八个小时的书了吧,我的kindle告诉我说我的阅历已经超过了其他99.81%的人了,我很虚荣的想对它说能不能把我看纸书的时间也算上?真不是勤奋主要是睡不着也没有其他更好愉悦自己的方式,所以只好看书。还有做饭,跑步,打扫房间,遛狗,时间成为自己的之后吧每天都觉得不够用似的,当然还要抽空干活赚钱。
拉里送掉自己的所有的钱财之后开始随便找个什么工作糊口,赚到足够的钱之后又开始看书看人看世界。从前看电影《草叶》也是,太喜欢这种边种大麻边看海德格尔的范了,还有赫拉巴尔也是,法学博士的身份做这废品回收站打包员的工作,找到自己赖于生存的方式其他时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写作啊阅读啥的或者摄影,像Vivian Maier当了一辈子保姆死后留下一堆精彩绝伦的照片,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自己。放弃自己身上的标签还是相对容易,要能有“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多数的人是找不到表达方式也谈不上完成,然后就过完了一辈子了。都认为我是想读出个啥来,其实只是因为本身就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很无知,读了点书之后发现自己更无知了,只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罢了。
貌似这个世界人人都在追求幸福,美国的宪法还把这个追求写到了第一章的第一条的第一句话,那么什么才是幸福就成了一个必须反复追问的问题了,幸福绝不等同于欲望。拉里许给伊莎贝尔的那种生活无疑是我认同的幸福,现在的我,少年时代的我一定也不会认同,也一定为做出伊莎贝尔同样的选择。人总是会变的,或者我称之为“成长”。生存以外的物质能带给人的幸福感是非常有限的,我还清楚的记得我面试了六次外加体检终于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带给我的快乐持续了三天,三天之后一切归为平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但是反过来却绝对不是那么回事儿,我们通常称之为失恋持续的时间就很久了,恋的对象通常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财。有人会说是否曾经拥有这点区别还是很大的,那么恐惧那么痛苦真的可以一层不变的“拥有”什么吗?拉里是个智者,他早就洞悉了这一点。真正能拥有的东西是不会让你处于时时害怕失去的恐惧感中的。前面说到自由,常常都是“免于匮乏”“免于恐惧”,我想欲望的标准定低一点,匮乏的标准定高一点,两种免于的自由度就大了很多。
毛姆的书就看过《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他真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啊,能做这么极端和“个人”的一定会很幸福吧。(《刀锋》书评/熊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