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如此之难,哪怕是最亲的人之间。对此太有感触了。尤其是两代人,开始我以为只有含蓄的东方人才这样,后来发现,西方大把人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在一个城市,明明牵挂对方却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写信的方式很好,我希望自己和父母能有一场这样的沟通。
读龙应台的信件,有时候觉得那种心态像是自己的心态,尽管她和我妈年龄差不多大。欣赏她简练又传神的文笔,但有时候还是接受不了那种永远的政治正确,尽管我有时也是这样一个装逼犯。因为这样的原因一直没有读她的书,觉得过于尖刻。
从这本书信录可以看到中国和世界的差异。在我看来,香港市民素质高,繁荣又发达。可是在欧洲人眼中,竟然是没文化和没民主,贫富悬殊极大。当然,德国在整个欧洲是最优秀,在民主意识形态和人文关怀甚至在美国之上。欧洲拥有美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几百年来也从亚非拉地区掠夺了很多资源,虽然在两次世界大战遭到重创,但仍有老底在。安德烈毕竟是上层社会的孩子,父母是博士,住在德国最好的Kronberg社区,具有一种优越的气质。过的也是西方青年常见的自由散漫的日子,不是咖啡厅就是酒吧。他固然会为社会的不平等反思,敏感于校方等级制度,希望"在豪宅里起革命"。但这些想法仍然是浮于水面的。他抱怨外国的孩子溶不进当地的平民生活,这不是他无法溶入,而是不想溶入。所以象何伟那样的人会写出真正深刻的东西。
但有些东西,无论中外都是相通的。父母教孩子怎么面对冲突,爱情,学业,事业,人生。其实父母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希望子女幸福。因为健康原因,不希望孩子喝酒,抽烟,磕药。开始写书信的时候,安德烈已经年满十八,已经不存在指导,更多地是了解对方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这是西方的优越性,父母把孩子当作朋友来对待,这样最坦诚,最没有隔阂。种族、政治,平等自由地交换观点,这是我无法奢望和我父母能达成的。希望我和我的下一代能做到。(《亲爱的安德烈》书评/十三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