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件事有些人并不太在意,甚至于他们会觉得这是种负担,想要尝试一下另外的状态。不过对大多数符合自然天性的人来说,活着别死,最好还能永远保持在青春状态大概是顶顶重要的事情,值得拿几乎所有的东西来交换;可是即便再小心,又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这个小心,也只能让自己不至于横死得太早,我们的身体,所有人的身体,都还是要按照某种隐秘的规律--所谓“老化”--慢慢老去,终至湮灭不可闻。奥斯泰德甚至给出了老化的速率,说人大概每8-10年自然的死亡率就会成为原来的两倍,对指数增长稍有知识的人就会看出这个该有多么恐怖,而假如承认这是真的--很难不去承认--能做的事情暂时也不太多,先好好珍惜现在活着的日子吧。
不过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寿命预期的,所以我们对哪个地方的人会活得比较久一点,老化的比较慢一点,很感兴趣。奥斯泰德指出,世界上有三个地方,高加索山区,喀喇昆仑山区和安第斯山区,是现代的炼丹者所魂牵梦萦的。在那里,活过100岁不算什么事。对现代技术的拥趸来说,这是件在情感上很难接受的事情。我们有更好的卫生条件,有更好的医疗技术,有更丰富的营养补充,怎么就活不过那些按大多数城里人的标准来说还活在苦难之中的人呢?对现代技术和社会的副作用更加警惕的人自然可以将这归于这些地方更自然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稍微极端一点的可能就要建议人还是活在道家的自然里更好一些。技术拥趸不愿意失掉现代社会的便利,但却免不了淡淡的失落感。奥斯泰德跟后者说,不要有什么失落感,你们是幸运的--那些深山里的寿星们之所以成为寿星,更可能是因为他们记错了自己的年龄,而不是你们所热爱的现代技术和社会的错。实际上,有确凿可信的记录,活过120岁的,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彭祖只是在传说里活着的寿星。
可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老去呢?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并不是必然的事情。生物体并不像无机物,虽然有损耗,生物体却有修复的能力。既然割破的伤口能够愈合,这个神奇的能力为什么不能推广到身体的所有组成部分上去,维持一个永远最好的状态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探究生命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开始--假若我们不认为有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就是愿意这么设计的话。老化的进化理论说,首先,不管是不是老化,生物体总有横死的可能--只要它不生活在童话世界--植物可能会旱死,小动物可能被大动物吃掉,大动物也说不定会磕磕碰碰一不小心就报销了。其次,生物是或繁育后代的,而那些更能够活下来到成年的个体更能够去繁育。从而,更能够繁育后代的个体主导了这个物种,那些有助于个体活到生殖繁育期的基因更容易保留下来--而不管这些基因在以后会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影响--事实上是,很多在个体幼年起积极作用的基因在成年以后反而会损伤个体。最终的结果是,生物积累了很多只在后期起坏作用的基因,这些基因让生物无法长命百岁。这个学说的一个推论是,生活环境相对安全的那些物--比如体型大天敌少--往往都比较长命--这好像也是对的。
有另外的一个说法,虽然有趣,但据说是不对的。这个说法是说,寿命与新陈代谢率有关。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人一下生,统共能吃多少粮食那是确定的。想象你面前有一大堆粮食,你吃一点就少一点,等你吃完了也就该死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这个说法有它有道理的地方,不过不能适应于所有物种,所以作为一个学说来讲是失败的。不过作为人类来说,倒不妨这么想一下,错误得可能也不会太离谱。
“为什么”这种问题往往是那些沉思的哲人喜欢的,“怎么样”才是普通人也会感兴趣的话题。不过“人怎么老化”这个问题还没有广为接受的解释,各个学科的人都能给出一些合情入礼的解释,但都有所偏颇。从而,对于“如何防止(减缓)老化”这个重要的话题,就更是百家争鸣了。有一些基本的方法是我们广为接受的(未必知道原因),比如保持卫生,饮食健康,适量运动,等等。不过,老化之于不同性别也有不同表现。比如说,对于男人来讲,阉割会长寿--去年韩国仁何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韩国宦官又重新发现了这一结论;对于女人来说,停经后适量补充雌激素可能也有利于减缓老化,虽然冒着患妇科癌症的风险。
奥斯泰德没有在书里讲--因为这有些超出了书里所讲问题的范畴--对人类而言,精神因素显然也是一个影响老化的原因。心理压力会造成生理承压,从而也会作用于老化的生理过程。我相信奥斯泰德有长寿的潜力--我没有他的DNA样本,但却看得到书里面不时冒出来的幽默。假如你想活的久一点,但又不能够住到深山老林里去,也许可以从让自己更加积极乐观开始吧。(《揭开老化之谜》书评/百事可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