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文化在这几年也逐渐热了起来,又有谁会在乎如何行走。这一种文化现在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当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人生态度。在影评人、行走爱好者内陆飞鱼的随笔集《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中,集中展现了这样的状态。而这也极有可能驱动国内的公路热。 真正流浪的人,不需要地图,更不需要登山鞋、睡袋、酒精炉、灭蚊药、换洗衣服、信用卡、电话、电话号码、地图、创可贴……遇水而饮,遇果即食,遇穴而栖,没想过往回走,才是流浪。
旅行和流浪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概念,公路电影的主角大多不是小资意义上的甜蜜旅行,而是社会中失败者、失恋者、实权者的漫无目的流浪,全书弥散着这种反成功学的嬉皮士精神,在对公路电影注解的过程中,作者以惊人的毅力考察不同的电影对公路的阐释,比如在美国西部片中,以及在日本电影中,对公路的关照是有着差异的,不过相同的是冒险精神和不堪遭遇。
事实上,公路并不局限于道路,而在于沿途的风光、村庄、田地等生态所组成的观光,同时,有目的的或毫无目的的方式,都是可行的方式。作者以完美的形式用这样的方式切入公路,那是一种旅行,也是一种流浪。主角们在电影里是“离魂异客”,全无故乡可以回去,把灵魂和身体交给公路处决,而作者沉迷的正是这种“失败者的飞翔”的自由主义情绪。
因而确切地说,公路旅行是追寻自由的极限,突破生活的常规。不仅如此,通过对公路的观察,或许能发现公路之于人类的不仅仅是道路,也还包含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思考却犹如大海般波澜起伏,有着汹涌波涛。但对亲历者而言,公路所呈现出的状态是,去一次远方,不为遇见谁,不为几多风景,只为看一看世界的本来面目。
如果说商业社会让我们变得急功近利,在生活、职场当中我们急于想获得的是利益最大化,同时,还要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人生观被扭曲,学不来风雅,很多事,都无法追慕古人,做不到潇洒自在。这是物欲下的恐惧,其实也是我们的人生空间感的失衡。在内陆飞鱼看来,这正是公路电影带给我们的启示(活着已经很可怕了,比活着更可怕的是成熟,它用成功学这剂甜蜜的毒药让社会的大多数安静地腐烂)。
从《逍遥骑士》到《旅行》,从《末路狂花》到《雾中风景》……作者总在不经意间观察到些许细微的变化,或者说,通过不同的影片所呈现出的公路美学是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不管是在路上,或抵达远方,都在企图解构真正的公路哲学。他说,公路是对生活无序的童话疗法。这就如同人在荒野里待久了,就会变成荒野的一部分,固执成离离原上草;人在道路上走得太久,自己也就成了一条道路。
有意思的是,从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到日本的安保运动,再到法国的五月风暴,奔走在路上的年轻人就是公路电影的主角,挥洒过的青春热血是无可替换的真实剧情。这对于当下来说,更像是一种富有意味的远行。
不过,我担心的是,既然我们注定精神在公路上晃荡、旅行,就不如放下生活中的种种负担,将自己还原到童年时代,带着欣喜上路,也许从此见山不再是山,见水不再是水——在更宽泛的意义上,让自己的生活变宽、变深,在别处是矫情,而根植于大地,才能获取更多的人生感悟。(《毫无目的去一次远方》书评/朱晓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