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科幻小说了解不多,前些年承蒙友人推荐才读了刘慈欣的全集。虽然不懂小说中的科学理论,但还是对小说所呈现的宏伟的世界所震撼。所以,当初听说她是写科幻小说的,心中还是蛮惊讶。当时,她好像还在读高三。
不过,修新羽还是很适合写科幻小说。因为在《死于荣耀之夜》这本小说集中,最好的小说都是那些科幻小说。以我的看法,这些小说中,所展现的都是修新羽对未来的忧虑——准确地说,是对科学技术滥用的忧虑。在《死于荣耀之夜》这个小说中,这一点体现地特别明显。人类为了提高身体极限而滥用药物,最终在对决之夜,付出了死亡的代价。赢了比赛,却丢了性命,输了比赛,却保住了生命。这是个很苦涩的结果。在另外一个小说中,修新羽更加彻底,所有人都没有姓名,只有编号,如此的设定不禁让人想起扎米亚京著名反乌托邦小说《我们》。在《这里需要你》这个小说中,所有人都成为机器,或者更进一步,都成为了战争机器中的一个零件。军方为了战争,发明了致幻剂,催眠似的把一些残酷的信念植入了士兵的脑海中。即使士兵反抗,结果也不会是美好的——显然的,脱离了机器的零件是没有价值的。这是军方不合人性的所在。事实上,修新羽所有的科幻小说中,总会有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是属于实验对象,就像科研上的小白鼠一样。触目惊心,令人毛骨悚然。
科学本质上是反人性的,但时代的发展,却让人类越发地依赖科学技术。这是一个很残酷的悖论,我们或许可以畅想一下,当机器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且开始思考时,那么人类该是多么尴尬的一个存在?
上面说修新羽适合写科幻小说,那是因为她的文笔很凝练,气质也偏向硬朗,所以于科幻小说的金属感相得益彰。不过,修新羽明显想拓宽自己的风格,她写了好些关于爱情,关于青春的小说,但效果并不好。写爱情的小说,看上去直白而且泛滥,完全没有科幻小说中的那种从容、凝练和深刻。后来,我得知有些小说是发表在杂志上——或许她是在迎合杂志的风格而寻求的改变——这样一想,我就觉得好受多了。很多杂志都有这样的能力,把作者的水平拉低,以符合刊物的审美。
青春小说中,还有一点不足,就是情感积累不足,感觉人物有些扁平,导致故事寡淡。人物扁平在科幻小说中也有体现——这是年轻作者的通病,经历多了,写多了,人物自然会变得立体而清晰。
今晚与友人谈论科幻小说,原来文学史上第一本科幻小说是女人写的。她的名字叫做玛丽?雪莱,是科幻小说之母。(《死于荣耀之夜》书评/西门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