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作家在创作时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世人常将她们文章中传递出来的情感认知与本人的实际情感经历加以联系和对比,一旦二者相悖,便往往成为城中热话。
例如著名编剧六六,她写了那么多婚恋题材的剧本,自认为对婚姻看的豁达通透,尽在掌握,岂料自身的婚姻生活比她笔下的更狗血精彩,先是自曝丈夫出轨多年,又公然向小三示威,公告她已与渣男冰释前嫌,决心一致对外;末了还是以离婚告终,表示裂痕无法修补,其间剧情一波三折,在微博上面对千万观众进行了现场直播,让人不禁嗟叹,“纵是婚恋专家,终究还是自己围城里的当局者。”
例如言情小说的开山鼻祖琼瑶奶奶,当年还是平鑫涛情人时,创作出的作品都高呼“爱情万岁,真爱无罪”,以《浪花》为代表,将正室写的粗鄙不堪,胡搅蛮缠,男主深受其苦,直到遇到通情达理、温柔善良、多才多艺、貌美多情的小三,男主才得到了拯救。然后他朝摇身一变踢走正室上位之后,奶奶创作的《梅花烙》和《新月格格》等奇葩剧突然风向一大变,让正室对小三施以淋狗血、夹手指等酷刑,处处以维持家庭完整为己任,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再比如本书作者山本文绪,这本小小的散文集子她创作于2000年前后,彼时的她三十七岁,在二十多岁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已经长久地处于空窗期。创作本书时她结合自己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婚恋心态,试图探讨婚姻对当代女性的意义,究竟婚姻还是不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在文中她多次表示二十多岁时那种急迫结婚的心理是一种误区,不应该抱着大家都交卷了我也心慌慌的心态去凑合。然而两年之后,她又再婚了。
读者们难以避免的认为,这又是一次女作家文不对人,口不对心的尴尬重演。因此山本文绪又加了一篇续后记加以说明,“‘做好一个人活下去的思想准备’和‘结婚’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我本想这样说,却没能表达清楚。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三十七岁,那时无法做到和不甚明了的事情现在(四十岁)有些已经能够做到和理解了。相反,也有一些事情变得做不到和不理解了。”这本书,可以看做是她站在人生的分界线上,清楚地记录下了这个承前启后的转变时刻。
她和再婚的丈夫各有自己的住所,他们处于分居婚的状态中,这是二十多岁的她无法做到和理解的,她回忆起当年急于结婚的自己,因为离开了父母的羽翼,一个人在社会上闯荡,变成了和任何人都没有牵连的个体,这种形单影只的状态让她感到害怕,但她又不愿回到父母的保护舱中,因此,是抱着一种终于找到了救生圈的心态去恋爱的。二字头的恋爱绝大多数都是这样的状况,因为离家求学或工作,一个人实在太孤单寒冷,因此才抱团取暖。但是这并不足以成为婚姻的基础。
二十多岁的恋爱和婚姻,女孩子往往会有一种“妾身为藤萝,愿托乔木”的错觉,认为要依附于比自己强壮的男人才有安全感,所以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两个人变成一个人,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要培养出同样的习惯和爱好,要绝对同步。山本文绪当年也是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恋爱中,但是四十岁的她再也不会为了恋爱而迷失自我,现在的她认为自己和丈夫是两株势均力敌、遥遥相望的橡树,他们是两个独立、平等、自由的灵魂,纵使双方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给对方帮助,但是心灵上的问题,只能靠自己去解决。
如果你结婚是为了找到安全感,为了摆脱空虚、寂寞、单调的生活,为了解决被催交卷的恐慌,那你最好三思而后行,因为婚姻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你真正害怕的其实不是孤单,而是一无所有,当你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发挥了一技之长或者说找到了未来奋斗的目标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人生活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因为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仅仅仰仗于婚姻。当你能够给自己安全感的时候,当你真正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独立个体的时候,你才能给婚姻以保障。
“能够拯救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这是再婚之后,步入不惑之年的山本文绪的真实感受。(《世上所有的女人都结婚了?》书评/李小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