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乍看之下相当平静,没有凶案没有尸体,没有耸人听闻的怪谈,有的只是英国乡间朴素美好的景物,那些可爱又有点蠢的乡下人,一起非法拘禁案而已。但它引申出的思索如此让人感慨,以至于像我这样一向喜好连环杀的庸俗读者都能津津有味甚至提心吊胆地往下看。
再说一遍,这个案子连肉体杀伤力都可以忽略不计,更别提诡计之流,也没有犯罪天才和名侦探,它只是讲述了一个乡间律师的正义之路,为两个被诬陷且饱受流言蜚语(并没有困扰)的女士找回清白。然而就是这看起来毫无吸引力的要素却超越了那个时代,带着铁伊毫不掩饰、一阵见血的愤懑和讽刺,让一个世纪之后的读者边看边狂点头。
有人的地方就有流言,流言的杀伤力贯穿了全书,每个角色的反应真实无比,让人很快把身边的事件和人物代入,不自觉地会心一笑。在人物塑造方面,铁伊的文笔有着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这让每个形象都活脱脱出现在眼前,你甚至会一拍大腿叫道“这家伙不就是我认识的XXX吗!” 。确实是这样没错,她不单单写出了那些乡下人——尽管描绘得那么具体,但对号入座却比任何时候都简单,毕竟我们在讨论流言,在这个次元墙被砸通的时代,简直找不到比流言更常见的怪物,以及助纣为虐的猪队友了。
流言总起于那些爱嚼舌根的无聊人士,他们并非没受过教育,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无可非议的家教、正常的工作环境等等,但是文化人不见得是文明人,生活缺乏乐趣爱好和激情,找不到比八卦更起劲的事儿,这时如果出现一个可供指指点点的对象,一个在他们的生活圈之外徘徊(且压根不care他们)的异类,这正是再好不过的抱团嚼舌根的机会。时间长了,当流言从中心人物圈蔓延开,本来对事件一无所知的人也加入了进来,从众,担心自己被排挤。最糟糕的是,这种行为并不是体现在赤裸裸地欺负当事人,毕竟在他们八卦的内心之上仍然罩着那层文明人士的壳儿。
小镇上的大多数民众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抱作了一团,把夏普母女视为异类,排除在社交圈外,而当拘禁案的消息一出,简直如同火上浇油,人人都不假思索地站在了异类的对面。
还有一种奇葩我差点忘了提——那些怀着悲悯的心态愿意原谅任何一个犯罪分子的家伙,怪社会怨家庭,反正罪犯都是小绵羊白莲花。当真是每个时代都有的蠢货啊。
但总有一些坚守自己看法、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存在于世界。其中有善良的主角——他在接触到夏普母女后改正了自己的认知,用正常人的判断觉察到了案件的蹊跷,铁伊相当轻松地描绘了一个人渐变的内心,最开始的抵触→见面后对委托人的改观→对自己态度转变的吃惊和否认→深陷案情后越来越坚定的内心→把事件当成了私人事务→对正义的极度诉求,这个过程看起来很有说服力,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主角也不单单是一个人战斗,他的同行一样精明,让人禁不住想,铁伊是不是很喜欢这类理性的角色,因为理性的思考总能把人拉出幻想,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尽管这判断很可能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却有着独立思考才具备的视点和智慧。正因为大众不爱自己动脑子,所以才让理性之光显得如此珍贵。
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角色也得出了和大众相反的结论,比如退役老兵们,和目光敏锐的女人们。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并不身处大众闲言碎语的主流圈,有人擅用理性,有人擅用直觉,也有人亲身经历过类似事件。有个很经典的论调:没人比同性更了解同性了。放在今天,有能力不被流言所惑的,大概也是相同的类型:1、平常就培养出理性思索能力的人,用事实说话而非想当然参与传播;2、直爽朴实的汉子(或者女汉子),往往相信自己亲眼所见,对庸俗的、矫揉造作的圈子不屑一顾;3、敏锐的女人 aka.鉴表达人。
还有一种像主角的姨妈那样,尽管自身判断力不强,却因为相信自己的亲人而转变看法。这类似于二次元中经常有的“尽管这个流言最开始我也相信,但是我有个关系很好很靠谱很厉害的基友提出了反对意见,并且只身与那帮造谣的人战斗,那我一定选择基友”。与之相对的是那位少女的养母,是个知书达理的好女人,却不得不摊上这么一个从不关心她的熊孩子,而扫视一下你身边,总有那么一两个挺不错的家伙需要为渣渣们擦屁股。欢迎对号入座。
本书的核心角色,那三个特殊的女人,铁伊对她们的描绘简直就是对各个时代的人举起了枪砰砰砰扫射。
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看起来端庄乖巧实则XX的姑娘,我很不想用那个词,但书里的姑娘确实是个green tea whore(这点没意见吧)。
每个人身边也总有那么一两个特立独行不care别人看法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大度而随性,不卑不亢,聪明而不庸俗。无论是男是女,这样的家伙一定不被主流圈所喜爱——好吧,自恋一点,各位赶紧把自己代入吧,就想想玩豆瓣的你是如何对从网产生了深深的厌恶,甚至觉得自己肯定会forever alone。
铁伊简直描绘出了当今二次元最巴不得围观的一场战役,类似于GTW对战女汉子,然而这本书居然那么超前?看来两种人都是代代相传啊。
除去对角色的描写,铁伊写到的案件之外的故事同样让人扼腕。比如流言的杀伤力总有一天会扩展到现实,带来物质上的伤害——一部分人以主持正义为借口对法兰柴思进行破坏——这当然和正义无关,当人们想宣泄一下恶意时,正义成了再好不过的借口,而发泄对象自然会是那些大家平常就看不顺眼的异类。如此恶意在当今社会依然比比皆是。人们在做坏事时总能为自己找到借口。
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是作品的重点之一,再说一遍,铁伊太超前了,直到今天,我们也从不缺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和导向性夸张无比的媒体报道。正因为如此真实,读者才有一种此时此刻事件就发生在我们周围的错觉——其实也没错,每时每刻,我们周围都涌动着各种流言,你三次元爱嚼舌根的同学,你二次元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基友,那些微博上亮着大V的媒体人,人人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那个年代的英国只有信件、电报和电话,现在我们则有一切社交网络,可以更方便地传播流言,或者更方便地击垮一个人。
当然,这样的影响度是双向的。辟谣和传谣的速度差不多一样快,但有时候人们宁愿相信流言。因为流言不需思考,无需认证,它只是表明一种态度,一种你站在大众的阵营而非异类阵营的态度。
我想我们还是更需要理性思考的,很多时候都该多动动脑子,相信自己的判断。
最后我不得不提一下铁伊在案件之外的精彩言论,摘录如下:
“一个成功的破案记录,即使微小不重要,对一个想在事业上往上攀爬的人是很有助益的。不幸的是——或说对一般公民幸运的是——对能否立案有决定权的是那些急于立功的人的上司,而上司通常对下属攀升的急切心态并不很感兴趣,于是两方得到平衡。每想到这个,就不由得使人对这种智慧竟是官僚行政的副产品而惊讶。”
“你们永远不会对辛勤工作的卑微之人伸出援助之后,却会为能引起媒体注意的牢里犯人拒吃一餐哭得连南极洲都能听到。”
“两个特质让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极端虚荣浮华和绝对自私。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而且根深蒂固……罪犯是一个把自己个人需索的满足当做他行为动机的人”
“她们生活哲学中没有适应别人的方法。她要的是世界必须因她而改变。罪犯总是这样想的,没有一个罪犯认为他错了……善装门面,巧扮可取是罪犯的第一个天赋。”
——从这些言论不难看出铁伊很乐意在作品里展现自己的态度,而这些分析显然都戳中了核心,也体现了铁伊坚定不移的正义立场、对犯罪的零容忍,和对理性思考与善良之心的肯定。
也难怪这是“没有尸体的最佳的推理小说”。尽管仍然是个谈恋爱结婚的结局,但是这对聪明又特别的异性恋,连FFF团都会送上祝福吧。(《法兰柴思事件》书评/sy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