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徒手先生新著《故国人民有所思》甫一问世,舆论一片颂扬之声,并迅疾登上《新京报》好书榜。但我读后,却冒昧地觉得:书,确是好书,但也有可检讨之处,多少还是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
这本书继承了作者多年前的旧著《人有病,天知否》,着意的依然是建国后知识分子的遭际,这也是作者一贯致力的专题。书的基调也在于对中国知识分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时期所受的身心摧折一掬同情,作一写照。
对于那一时期的政治运动特别是针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今人大抵都以为荒诞、无中生有而不可理喻,陈先生的态度想来如是。而反过来对于这些运动何以发生,却缺乏相应的探讨。实则,出于对马列理论的理解、对苏联经验的汲取,特别是对自身教训的认识,中共(毛泽东)一直都有“资产阶级必将叛变革命”的判断,因而在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基础上,决定放弃新民主主义,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因此,与对民族资本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土改分配农民的土地重新收归集体所有相同步,对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及其“资产阶级思想”加以甄别、改造和批判,在彼时自有其理路。
由此,窃以为该书有两方面不足。一是对背景交待不清。其时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令人无所适从。57年“反右”之前,即有批判俞平伯、批判胡适、“三反”、“五反”、批胡风等;57年后至66年“文革”爆发之间,更是风起云涌,波谲云诡。而书中对这些运动并未梳理,叙述当事人在这些运动中的反应也常常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因而读来常有漫漶一片之感。对于于彼时历史了解不多的读者,恐有“摸不着头脑”的困扰。
二是对象面目不清。书中记录了11位知名高级知识分子在彼时运动中的遭际,以及各级党委对他们的评判,给予了程度、内涵相当的同情和叹息。假使对这些人物没有相应了解,读来会以为他们对于运动也有着大体相类的因应和态度。其实,这些位人物经历不同,秉性各异,对新政权及其政策、以及对运动的主观认识也差异悬殊。比如,史学家陈垣、哲学家冯友兰与其他中的几位恐就不可相提并论。
书名《故国人民有所思》虽取自毛词,但立意现实,意味深长。主流意识对历史故实反思、批评不足,尽人皆知。因此民间凡有反思者,必能引得广泛关注与呼应。然而,假使这样的反思理路不清,只流于情感的宣泄,那么所引发的也只能是情绪与语言的喧嚣。而故国人民本就多么惯于如此的喧嚣。(《故国人民有所思》书评/雨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