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异性,有人成佛成圣,有人成癫成狂;拥有了异性,有人得其完整,有人如入牢笼。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
林谷芳先生在《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一书中指出,佛家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而生命的痛苦则因执著这“必然的离散”为恒常所致,这点,在爱情上可说特别明显。
追寻“不变的爱情”,几乎是所有人共同的梦,它是与生俱来的“我执”最美丽的一种幻化,因为,“不变的爱情”所意涵的正是两个不变的个体。这种执著,有时是彻头彻尾的一种无明;有时则是生命必变下无奈的期望。
面对变动不居的爱情,林谷芳先生的应对之道是“随缘做主”。
识得缘起之理,人会比较谦卑,比较不会觉得我应该得到些什么,懂得“变”是常理,面对“变”就会更为坦然。何况,在人的感情世界中,缘起性最明显的正是男女之爱。也因此,以一法对万境并不合缘起之理。许多男女在问题浮现后往往很讶异地问:“我一向都对他(她)很好啊?”其实,“变心”有何不对?心本来就是刹那变迁的!只是有粗变细变的分别。我们自己的心也在变,关键只在变得如何。
时间才是爱情的最大敌人。这中间的问题并不在于“爱”要如何在时间中保持不变,而是要如何让“新爱”能不断涌现,佛家讲“随缘做主”的真意也即在此。“缘起缘灭”固是万法的真相,但以为终有离散而未能珍惜,生命就丧失了当下,在自以为不执著中反会产生一种佛家称为“断灭空”的痛苦。真正的随缘其实是让每一当下的因缘浮现出“作为唯一”的意义,恒久的爱情不可能是由执著而来,它必得是种创造。
男女因误解而结合,因了解而分开。误解或了解主要的关键指的应该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底我们要的是什么?对自我的掌握才是入道与否的关键。修行,在某种意义下,正是一种趋向更“自知之明”的体会。
从初始的盲动转成最后的道别,许多人在此时才体会到“我要的并不是这些”。不过,就生命或禅的立场,这还不够,有心人应该可以再逼问一句:“我所要的真对我那么重要吗?”这句话才是使爱情可以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转机。
生命的轮转其实就是在承受中产生自我的创造,而这也正是林谷芳先生不赞成轻易“抛弃旧爱,寻找新欢”的理由,因为那是注定要永远挫败的。佛家所讲“随缘做主”的“随缘”,其实并非“逐缘”,而“做主”的真义更在于承担后的创造。
一场成熟的恋爱,是逐渐挖掘真实的过程:我自己要的是什么?对方实际又是怎样?自己到底能为这种追求付出多少?而在长期或亲密的相处后,这些问题都将逐渐地清晰实在,最终你才“有资格”决定:是结合还是分开?
恋爱,不管是合是分,都不表示有一定的成败,重点反在于:如果分开,是否能因此更了解自己的局限?如果结合,是否能在两者生命相同处之外,接纳乃至欣赏彼此之间的“相异”?
在本书的结尾,林谷芳先生承认,即使把本书的精髓应用于生活,还是很可能无法经营好爱情和婚姻。对于他个人来说,婚姻是非计划性的产物。他说:“人生有太多的不可知,自以为可以掌握,才是无知。”(《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书评/张恒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