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茨威格,总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收获。
十几岁的时候看到《象棋的故事》,因为这个平铺直叙的名字差点就提不起兴趣,还是朋友的推荐勉为其难拿来一读,当时只是被故事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对岑托维奇的好奇心甚至远远盖过了B博士;二十出头的时候重读,对二人的心理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啃了好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希望能更好地剖析人物;这几日,再读韩耀成先生的译本,故事的情节、人物似乎都已经离我远去,通篇隽永、深邃的文字中,我只看到了茨威格忧郁而痛苦的内心。
邂逅茨威格的第一眼惊艳,和大多数人一样,是发生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令无数情窦初开的女孩子感同身受、潸然泪下的作品,使得我在心底模糊地认识到,这个作者,是一个能够捕捉到心底那股说不清道不明急如烈火迅如闪电般的激情的人,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它,他还能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给予当事人最大的慈悲——他细腻的文笔不仅是在为他们代言,更将自己的心灵和他们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因而,他也会被虚构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所撕扯,处于矛盾的两极。创作于茨威格自杀前不久的《象棋的故事》,正是当时作者内心天人交战的自况,甚至可以视为是他的遗书,道出了他做此选择的深层次原因。
毛姆曾经说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由环境决定的。他们在命运的拨弄面前,不仅逆来顺受,甚至不能随遇而安。我尊重这些人,可我并不觉得他们令人振奋。还有一些人,他们把生活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似乎一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生活。这样的人虽然寥若星辰,却深深吸引着我。”
茨威格也是如此,他迷恋且崇拜那些伟大的人物,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等传记类作品中可见一斑,他毫不吝惜地用最激情澎湃的语言赞美他们,然而他本人却陷入了一种对自己声名的恐慌,当时苛刻的评论家认为他是一个“平庸的二流作家,虽然书很畅销却过于通俗”,他在这样的评论面前毫无自信,因为他越是和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人交好,就越能意识到自己和“伟大”之间的距离有多么遥远。
早前法国作家洛朗?塞克西克在佳作《茨威格在巴西》中还原了茨威格生命中的最后时刻,那是第一种人与第二种人的斗争,也是B博士和岑托维奇的斗争。当纳粹上台之后,茨威格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希特勒本也属于毛姆所说的第二种人,是一种残酷且疯狂的“伟大”,然而他自己,就是第一种人,他只能选择逃离,将无法承受的抛在脑后,他所书写的激情和读者们所理解的激情不一样,他历来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坚定的反战人士,人们却热切的期盼他扛起反法西斯的大旗,燃烧大家的激情和斗志,可是他笔下那些被下意识的激情操控的主人公的下场则是非死即疯。
他一方面认为自己肩负不了作为一面旗帜的重任,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太怯懦。他有一种罪恶感,也许就是后来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当自己的同胞在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他选择了一走了之,置身事外,他有足够的能力和声望去做一些事情,然而他心力交瘁,无法应对。他离开美国前往巴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对外宣称受不了无休止的吵闹和嘈杂,实际是受不了那些无休止的要求他提供援助的犹太团体和组织。到达巴西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德国把刀子插入犹太人的胸膛,却他一言不发,怕自己一字出口,被别人拿去做文章,落得个出言挑衅的下场。”
他只好把他内心的挣扎体现在文字之中,他在巴西出版的两部作品《昨日的世界》和《巴西:未来之国》被罗曼?罗兰评价为“我没有看见您扎根在巴西这块土地。现在落地生根,太迟了,没有根的人,就成了幽灵。”事实上,《象棋的故事》中的B博士正是他的自况,一个地地道道的旁观者、局外人,他能够在局外看清象征着希特勒的岑托维奇的棋路,并能向业余棋手们发出警示。在现实中他一早就看清了希特勒的野心,然而他的远见非但没有得到同胞们的认同,反而认为他一早离开维也纳的举动是小题大做。他在故事中安排了和现实相反的情节,业余棋手们在走投无路之下听从了B博士的建议,尽管这样,B博士并没有大获全胜,他说:“如果防守不出破绽,就可以下成和棋。更高的奢望是达不到了。”是啊,最好的结果也就是能有更多的人逃出纳粹的魔爪,更高的奢望对茨威格来说是没有了。
茨威格在小说中一开场便着重介绍了国际象棋冠军岑托维奇的来历,这个出身底层的贫寒少年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因为非凡的天赋走上了下棋之路,然而这个粗鲁、卑劣的灵魂并没有因为成功而获得升华,反而愈发的丑陋和狡狯。这正是希特勒的人生写照,在故事的叙述者“我”眼中,他的内心是值得探寻的,他的天赋从何而来,但是最终也无缘探知。茨威格在现实中也是无法理解希特勒的疯狂和“伟大”从何而来,他是一个谜,一个丑陋却有吸引力的谜题。
在故事中,B博士由于受到了一系列的折磨,自己跟自己下棋以至于到了疯魔的境地,因此,他尽管棋艺非凡,但是却无法真正地和岑托维奇对弈。岑托维奇很快就意识到了B博士的弱点,他故意拖延落棋的时间,而慢慢等待疯狂计算棋路的B博士陷入自我疯狂。现实中的希特勒也是如此,他也许不是智力上最杰出的,然而他善于利用各种欺诈性的手段达到目的。而单纯的作家在他的步步紧逼之下,身心俱已陷入崩溃的边缘。
在故事中,B博士可以被好心的“我”惊醒恢复正常,放弃掉这一局棋下船回家,这也是茨威格内心最隐秘的寄望,他希望自己和纳粹对弈的苦局早些结束,一切回复正常。然而现实中的棋局显然更为残忍,1942年,新加坡沦陷的消息传来,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茨威格别无选择,他只能用最决绝的方式结束这一局,用生命诠释了《象棋的故事》中的另一个可能。(《象棋的故事》书评/李小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