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祖辈,也是上个世纪战乱时期出生的一代中国人。在他们身上,所经历的磨难和困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难以想象的。那不仅仅是祖辈们的经历,也是整整一代人的历史,更是这个国家不可抹去的历史。
曾经,我总有这样一丝忧虑,当我每每谈起计划经济的弊端,总有年轻人不甚理解。光是从理论知识上去理解那是很难的,毕竟经济学需要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然而,如果你切身体验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短缺、贫困和压制,那么也许你理解起来并不会太难。不过我这话也并非绝对正确,至少还有一些从计划经济年代过来的中老年人至今尚在怀念那个过去。这种怀念,更多的是从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他们觉得自己不属于当今的世界了。有人看不惯改革开放后的贫富差距,还有人看不惯时代变迁后的价值观,他们说“什么都朝钱看”、“一切都是拜金主义的”。货币的出现,成了造成一切不公平的事端。因为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货币的。所有的人都是凭借单位里的级别得到分配物资,想要更多的份额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物质是匮乏的,不仅仅是因生产力的落后,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是个必然走向贫穷短缺的经济体制。当全民经济核算全部交由中央机构核算,那么势必带来经济核算的不可行。这里涉及到分立信息无法被中央集权完全收集的经济学原理,再细说下去恐怕此文就要变成一篇讨论经济学原理的文章了。
不过,我曾经建议过不曾研究过经济学也无法理解为何市场经济配置比中央集权配置有效的同学们去问问家里的老人。他们会很乐意告诉你当年的境遇,这些都是宝贵的信息,需要被书写下来,我们不能忘记那个年代。恰好有一套书出现,一本是《寻访祖母的秘方》,另一本是《寻访祖父的秘方》。这套书并不是为了做那个年代的经济调查,然而我依然能够从中寻找到那个年代经济体制错误所造成的惊心动魄的事例。所以我觉得,如果你真的对那个时代感兴趣,或者你心中有一股莫名的历史感,想要追求某种真相,那就赶快和祖辈们聊聊他们的过去,他们的童年,他们遭遇的人为灾难和慌乱。那是一个集体迷失的时代,是一个需要被中国人拿出来反复审查的历史。若非如此,中国谈不上对历史错误的反省。
两本书中,始终洋溢着温热的祖孙情。我们有的人可能从小没在祖辈身边待过,似乎与祖辈们沟通起来非常困难。一个原因是想不到要去沟通,总是把时间花在学业上、工作上、交际人脉上,却很少抽出时间来面对面与祖辈谈心。另一个原因是想沟通,却不知道怎么沟通,毕竟代沟宏大,彼此时常出现鸡同鸭讲的状况。
对于出现第一种原因的人,我给的建议是多与祖辈们谈心。也许在你看来,他们是观念落后的,思维固化的,甚至是他们的观念在你眼里是不可理喻的。比如,书中很多案例写到祖母祖父们的节约,为了节省吃了隔夜饭生病拉肚子得不偿失;为了节约干洗的钱,结果把昂贵的衣服洗坏了。这种节约放在今天属于毫无必要,我们年轻人总归是不理解的,耻笑其愚笨。然而当祖辈们述说起自己在那个普遍吃不饱肚子的年代里的坚忍和无奈,我们就不会再觉其笨。祖辈们说,他们穷怕了,没有粮食只能啃谷糠下咽的感觉这辈子都还会记得。人心都是肉长的,即便无法亲临其境,我们也能或多或少地感同身受。因为直到现在,祖辈们对命运的那种坚忍和缄默依然保留着,从他们蕴含感激的目光中我们是能感受到的。祖辈们总说,现在的日子好太多了,孙辈们再也不用去吃那个苦了。只要日子稍稍好过一些,他们就会充满感激,丝毫不介意过去抗在肩上的苦头。往往,一个拥有兄弟姊妹的家庭从那个时代里得以保全幸存,多亏了祖辈们惊人的承受力。即便是为了这样一种反哺感恩的心情,我们也应该找出时间来多陪伴陪伴他们。
对于出现第二种原因的人,我认为那只是个不善沟通的技巧障碍。那么与其鸡同鸭讲,倒不如先静静地倾听祖辈们的故事。不用怕他们唠叨,对话也不必冗长。只要掌握好节奏,在彼此心情愉悦之际,甚至有父母在的时候,都是沟通的好时机。书中,许多案例双方都是从不善言辞开始的,逐渐逐渐地缓和气氛,一般祖父母很容易陷入对过去的追忆中。这样一来,就很适合一个详细地说,一个认真地听。对于我们所不能理解的,他们总会给我们一个合理性。因为任何看上去荒谬或者不可思议的事情,背后都有其合理性。当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祖孙彼此才达到真正的沟通与理解了。
从祖辈情深当中我所看见的,那是一种生命传承的力量。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是由谁那里来的,血脉中流淌着的是和祖辈一样的血液。我们的存在仰赖于这条生命线的传递,不管过去还是未来,它将始终牵引我们走完自己的路程。试想一下,在几十年以后的未来,当我们成为自己孙辈的祖父母时,我们想和他们说说什么?会不会向孙辈再提及自己的祖父母?这真是了不起的跨越,竟也有六代人之久。当你把时间跨度拉长,你才会体验到历史令人真正感到震撼的东西——生生不息,永无止尽。而此刻的我们,是否找到历史中属于自己的位置了呢? (《寻访祖母的秘方》书评/刀劈三观荔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