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是想起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一句话:静静地坐着吧,我的心,不要扬起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
七夕将至,加上近来读了几本闲书,应着景,就想谈谈爱情。
念头因书而起,须得放下身边所见所闻,放下一年来同学们的婚期邀请,放下游走城市间老友们的经历故事,单谈谈书中人给我的感触。
疾风骤雨的毕业季里,告别前后,独自一人时,前后混乱着读了三本书:《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平如美棠》、《停车暂借问》。
《致青春》先是看了电影,觉得剧情跳跃凌乱,不知所云。后来在自己经历同窗分离,经历最撕心裂肺地闹腾时找到电子版读原著,至林静重又出现,将狼狈的郑薇送回公寓后停止删除,因为不忍青春剧变身都市剧。
读《平如美棠》,是感动于年老的扶持携伴,网上关注良久,趁着读书分享会一睹真人,借机买了书,却固执地为示虔诚,只远远观望鹤发老人,到底在签名之前草草离开。七月里慢条斯理读起,心底是一汪平湖,无波无澜,觉得自己都随着画儿和文字变得平静安然,只是没敢看平如和美棠的书信部分。
而《停车暂借问》,则是慕了作者的名,极想知道,一个女孩子,在18岁的时候写出的文字,是蘸了怎样的灵秀,才可被冠以“张爱玲”、“红楼梦”之名。暑假里趴在床上,一字一句读过去,难解其中滋味,却足够惊艳。
将三本书穿插着读了,三个故事却清楚明白地留在脑中,没有一丝纠缠混乱。
这里放下三本书在文学层面的价值,只是门外汉被书吸引,一一走进去,探看了一番故事,然后再走出来说与人听。
说起来似乎有趣,《致青春》和《停车暂借问》均属小说之列,无论背景原型怎样,故事内容多发生在青春年少时节,读来无法预知故事中的人还将经历岁月怎样的浮沉颠簸,感情又能怎样盖棺论定,而书的落脚结局处,潦倒多些,伤逝深些。
与之相较,《平如美棠》只是一位老人在爱妻去世后的画稿,根据妻子提到的幼年经历和自己的回忆,将各自成长、相见定亲及日后的柴米油盐琐碎家事一点一点画出来,每一幅画都是曾经在这世上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一瞬,笔墨记录的都是切切实实的日常起居,鳏居老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渐渐纾解了丧妻之痛,也在无意间感动世人。
由此,禁不住鲁莽地丢出一些疑惑,当下年轻人们视作爱情宿命的各种肝肠寸断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是否真的是爱情本身的模样?而我们奔走于世,急于寻找的生活,又到底该是什么样子呢?
写到这里,想起那日参加读书分享会时的一点思索。饶平如老人身着象牙色的白衬衫,瘦削笔挺,银发满头,身边放着一个布袋,袋里露出几大本画册素净的花纹。提及感情生活,庄重认真,又起身唱妻子生前最爱的歌曲。面对这份苍老却天真,心中愈发笃定自己对于老爱情的怜惜:日子长着,跌跌撞撞,未来远得不可托付,而暮年的情感最靠谱,因为上面有岁月年轮的大红印章。
老人主讲结束后,在读者提问环节,一个纤弱的女孩儿站起来,声音颤颤着询问老人,对当下速食主义或者物质主义的爱情趋势有何看法?她那声音认真得几经哽咽,让人心疼,不需什么专业敏感,也可猜出,这正是她经历过或正经历的疑惑。记得平如老人并没有直接回答关于爱情的当前状况,只是宽容慈爱地把自己情感经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作为同龄人,那女孩儿的提问,却放在我心里,久久挥之不去。而在捧书夜读连缀起来的时空中,我觉得自己渐渐清晰明了,至少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勉强说得通的答案。
其实老人的故事,已经在琐碎中告诉我们,不必急。
而年轻人都在急什么呢?急着离开学校,急着干出一番事业,急着通过各种形式的偶遇、相亲寻到这世间自认为的唯一,再急着将自己放入“围城”之中,然后亲手打造些“七年之痒”、“中年危机”之类的悲情节点……
这所有急急匆匆的过程中,或许我们幸运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又或许草草行走,为急而急,欲速不达,最终一无所获。
而从那老态龙钟相依相伴的画面中,可以读到,26岁的平如,第一次见到美棠,是刚从战场上捡回性命,听从父亲安排请假回家相亲,从第一眼的“小轩窗正梳妆”,短短14日的相识相知,散步游玩,便敲定了终身。读那一段时,只觉得要过了很久很久吧,所以对半个月的假期惊讶不已。放置当下,认识一个人需要多久?14日够做什么?无论网络或现实中,14日大概都是白驹过隙的一闪,我们也大多为匆忙而匆忙地跨过吧。
由此,又忍不住作出一个判断:我们是否一面在行动上匆忙,一面又在心思上拖沓,或者说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才有了如今速食主义或者物质主义的标签?
很认同《致青春》所传达的一点信息,岁月悠长,热闹或静寂,绚烂或狼藉,都会有,都在时光的指缝中一点一点漏下来,撒在我们身上。但对于重逢,我却不敢期待,因为世界那么大,天地蜉蝣,每一刻的离开,都说不准会不会是诀别,即使重逢,又会在怎样的时机怎样的境遇,亦不可知。
《停车暂借问》中的遇见或错失,大概是可能的,不过默默凡人,不见得遭受那些被特定的历史大背景摆弄而成的生命痕迹。愿意相信,一点阴差阳错,一点赌气隔绝,多不会如故事中所讲的寒冷凄凉,清浅日子里的一个转身,温暖大概就可以渗透嫌隙。
尚处被称作“年轻人”的年纪,自认无知,才反复斟酌着我这一点从书中偷来的念头是否合理,自嘲一句“门外汉”,方觉可以打消些疑虑,自顾自胡说着自己的道理。
想用一位老师对平如老师的评价作结,或许我们试着怀揣诗人现实主义——
安然体尝当下,放慢脚步,甚至停步做些歇息。日子长着,不必急,世界自会寻了路,向你走来。(《平如美棠》书评/涓涓始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