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芙美子是一个存在着很多争议的作家。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林芙美子在中日战争期间主动地参加了日军的战地报告团,跟随日军参与了包括南京攻略战在内的几次重大战役,又在当时相当露骨地表达了对日军胜利的歌颂以及对占领中国的喜悦。另外,和同时期一起从军的女作家佐多稻子不同,战后的林芙美子几乎没有对自己战争下的言行发表过任何见解。她既没有自我辩解,也没有自我反省,而是通过选择性地“失忆”,将自己的战争责任静悄悄地掩埋在了历史的坟墓中。
如林芙美子这般通过选择性地失忆回避战争责任的日人知识分子并不少见,作家阿部知二的小说《日月之窗》中对此就有很是精彩的描述。而林芙美子之所以特别为人所诟病,怕是与其文学世界的特点有很大干系。林芙美子的文学以描写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为主,其作品多采用被压迫者的视角来构建文学空间,最著名的莫过于《放浪记》这部成名之作。在《放浪记》问世之时,日本文坛正处于左翼文学的鼎盛时期。林芙美子的底层文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能够得到文坛批评家的高度评价,另一方面,由于林芙美子本人并没有太多的马列素养,其作品就不像僵化的左翼文学那样枯燥乏味,对于空谈理论又找不到创作出路的左翼批评家们来说,林芙美子这样底层作家的出现怕是意义重大。
正因为如此,林芙美子在战争期间的表现及其战后的选择性失忆,在左翼批评家看来无疑于背叛。林芙美子作品中所刻画的受压迫者的形象,也往往被视作是一种虚伪的演技而受到批判。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真正应当受到批判的也许并不是林芙美子,而是左翼批评家人为所造出的幻想。左翼批评家大抵都有美化底层人民的倾向。人民这个语词在左翼的言语空间中,等同于上帝,等同于大公至善,等同于和平正义等一切美好的价值,而人民所内含的暴虐,冲动,狂躁,排外及其好侵略好掠夺的特征却往往被有意的忽视。这使得当人民成为推动战争的主动力的时候,本来最应该站起来阻挡战争的人,往往因为不愿意脱离人民,而选择同流合污。
反过来说,从林芙美子本人的角度来看,其文学作品中所一贯采用的底层受压迫者的视角,与其战时的行为也许并没有任何矛盾。一个人,她既然生来未曾拥有过任何,当其有机会拥有一切的时候,怕是不能不狂热的。林芙美子对于中日战争的歌颂,对于掠夺中国的喜悦也许正是来源于其底层人民的特质。日人的史学家谓之“草根的法西斯主义”,是说的很好的。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也许战后林芙美子在战争责任上的失语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其人从始到终都没有认为自己曾经做错过任何。也许,林芙美子就像《晚菊》中那个叫做阿银的女人,在自恋中过了五十年,希望世界的时钟永远定格在她最美丽的那个时刻,便以为人人也应当如她所愿。能够沉醉在自我世界中的人,大抵非凡有个性。阿银这个人物之所以能成为日人文学的经典,怕是正来源于这样一种偏执的自我迷恋。但当一个作品视图通过一个自恋又自闭的人物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的时候,她所能看到的,又多半只能是自己的倒影。这就使得作品丧失了通往世界的外延性,进而丧失了阐释世界的能力。这是林芙美子文学的伤痕,也是一切内向型文学的伤痛。(《林芙美子》书评/浪费粮食的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