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永远是孩子

0
回复
254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3 09: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我会带着笑脸/挥手寒暄 (陈奕迅《好久不见》)
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一本以《好久不见》来命名的惊悚小说,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记忆,那时我们都还年幼,因年幼而无知,因无知而无畏。我们敢游戏,敢尝试,敢于探寻未知的领域。当我们老到失去热情时,也总有这些记忆支持我们还向往着美好。
然而,并不是每段记忆都万里无云。无知无畏的孩子不是每次都可以得到上苍的垂青。当他们还不知道何为恶时,也许他们已经触及到了不可触碰的地方,深深地伤害了无辜。
那些记忆,我们是不愿回忆的。
其实,一别经年再相见,总会是一件有趣的事。人们还是留恋过去,而且总会因耽于想象而自得其乐。想象原本熟悉的人会在自己不熟悉的人身旁过着怎样的日子,然后等到好久不见后发出“天啊,他居然会这样子”的感慨。只是这种乐趣是属于旁观者的,如果恰巧当事人很敏感,他会很担忧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是否会有落差。人总是虚荣的,在某些时候他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动力。但在生活中积极昂扬总是太辛苦。这种虚荣,往往会以比较聪明的方式得到解决,就好像新近产生的“同学会产业”。

其实你没那么重要,除了对你自己。
《好久不见》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节奏明快赘余很少,16万字的篇幅很符合快节奏的阅读。作者刻意地在作品中设计了至少三条支线的转换,这样使得故事在有限的篇幅下得到了充分的展开,也尽可能多地刻画了人物。
对详略的把握是作者实现这部作品轻快表达的关键。其实聪明的读者完全可以在1/4之前便猜到,这是个与复仇有关的故事。但作者只叙述了最关键的“囚禁”的情节。而统观这部作品便会发觉,这种安排对于主题的表达,再合理不过。
而对于受害人,作者的语言并不算细腻,却可以通过情节安排,利落地表现面对暴力时,从抗拒到妥协的全过程。我们习惯了去看像伊坂幸太郎那样当平静忽然被暴力打破,从恐惧到热血的“童话故事”,相比之下,这部作品的恐怖在于它的冷酷,几乎粉碎了希望。
只是唯一的,任何人的毁灭都不会毁灭另一个人的生活。即使他们再亲密再相濡以沫,对于剩下的人,他都有让生活继续下去的必要,因为我们总要对得起自己,这是无可改变的本能。
一个人,要不要为过去赎罪呢?尤其是当木已成舟,那份记忆已经老朽风干并随风而逝无踪影,没有人记得,也无法改变时,还有赎罪的必要吗?
我想有些人还是在意的,因为偶尔人们会执着于一些事。另外的人就会称他们为“偏执狂”。人们乐意把自己搞不懂的心态归结为病态。而最不幸的是,“病态者”也善于伪装,以正常人的面目,继续他的偏执。
每个人都会在懵懂的年纪犯下错误,因为那是我们是孩子,我们并不懂得什么是后果。而当这些都已变成记忆时,我们总在掩盖而不是去弥补,因为我们还是不懂,不懂一份伤痛究竟会让在意的人产生多么强烈的偏执。我们还是不懂。
因为我们,永远是孩子。(《好久不见》书评/暗蓝色的海)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