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我可以确定:一个好的旅行记录者只需要撩拨起观者的好奇心,而勿需满足其好奇心。
这场跨越两个大洲的长途旅行是两个年轻人生命热情的全然释放;这场历时十三个月的孤独出走是蜗居城市森林的人类与神奇自然的一次裸裎相见;北京小夫妻陈嘉和田婷婷,用脚步和笔触完成了一场行走与爱的接力,在这场义无反顾的行走之中,包含着这对年轻人对世界、对自我的重新思考:个人的成长与无奈,爱的深情与黏腻,自由的召唤与魅力,肩负责任的疲惫,还有对理想的执念与求索。在这场接力中,最初并没有观众,他们出发的目的,只为自己。因为,探寻所有外面世界的精彩,都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慰,获得——爱的能力。
行走探寻秘境,摄影撷取美好,文字书写性灵,无疑这又是一本别致的图文集。与新近出现的同类题材书著,比如《那时·西藏》 相比:后者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其中的照片深邃、浑厚、庄严,文字亦质朴苍健;而这本《带你出发,陪我回家》文字比重更大,照片恰当地弥合了观者对于美洲大陆奇异风光的茫然与好奇,作者之一的陈嘉虽非专业摄影师,但对色彩有着敏锐的领悟,片子有着80后专属的清新与活泼。
文字部分,让我颇感意外的是,竟从婷婷那里读到了一股稳健畅达之气,就像有一个有力的男中音,当走在北美荒凉的红土地上时,他开始讲述纳瓦霍人的历史、文化与生存现状;行至阿拉斯加的高山河谷,他会说“只有几十米深的白令海峡袒露出一座大陆桥“;文中还多次出现了久远的时间概念,”时间退回到两万多年前“、”亿万年前吹起的风仍在峡谷中穿梭“、”在两亿年前这里曾是北美洲最大沙丘的一部分“,隐隐透着一股子记录频道的科普味儿。这些看似与旅行无关的讲述在大多数的浅表阅读中很容易被略去。但细读之下,如此运笔是自然的。当人面对壮丽的奇境异景,空间的辽远广袤自然会让人产生时间的纵深感,那瞬间带来的无尽苍茫会把人引向洪荒之初。此时此地,只有这样严整的文字能配得上初临异域时的那份惊叹与郑重。
作为一个文艺又清新的妹子,婷婷当然可以写出另一种风格的文字——活泼的、生动的、柔情的。她写到马蹄湾”犹如一匹巨型天马狠狠踏入谷底留下的痕迹“,我眼睛扫过旁页的配图,看到科罗拉多河神奇的姿态,河谷与悬崖的倔强对峙,才觉得”狠狠“二字极妥帖。在赫赫有名的波浪谷,正当我看着多张取景于此处的照片愣神,一时琢磨不出来该如何表述这诡异又神奇的景观时,婷婷又跳出来说像”一大块鲜美的三文鱼刺身“,波浪谷红色砂岩的纹理成了三文鱼刺身,那奇异的风光一下子变得亲切可感了。
对于很多题材来说,写景都是至关重要的。此书既是旅行之作,便更不能忽略对景致的描绘,而紧着接的另一个问题便是:此类文字的多寡该如何掌握?描写的文字若太少,则无法传递情态;若太多,又会妨碍阅读的耐心。此书中的写景文字着眼整体,富有层次,急徐有致,和好地勾画出了旅行所见。至此,我可以确定:一个好的旅行记录者只需要撩拨起观者的好奇心,而勿需满足其好奇心。
旅行正在进行,成长也刚开始。旅行结束了,生活仍在继续。婷婷中途一人返京,欣赏完那片神奇的美洲大陆之后,丈夫陈嘉出场接力。陈嘉的文字有着北京男人特有的嘻哈气质,但大概因其留过洋,学法律,所以这种味儿显得还是比较克制的。这挺好,要不然就成了讨人厌的得瑟了。陈嘉的旅行笔记配合婷婷在京的日记,几乎成了美好爱情一个近在咫尺的范本。还记得《致青春》水房分手那段,郑微绝望地对陈孝正说:”是不是因为,你的蓝图里从来都没有我?“这句话让人着琢磨起来既心疼又心酸。十年烟光,千帆过尽,现实中这对有情人从青青校园携手一直走到遥远的他乡,陈嘉出发时就说:”我的梦想里有她,我要带上她去流浪。“此处或许可以成为许多爱情之伤的一个疗救。可是,担得起这份承诺的,也必然得是一份同样的持守,婷婷在回京后的日记中写到:”我闻不到你那边加勒比海的阳光味道,你也闻不到我这里的满室茶香。我的黑夜是你的白天,但我希望我们都能过得开心,才不枉这场分离。“
人类需要爱,也更渴望自由。跟着跑完这场行走与爱的接力,我仿佛明白好的爱情应该是:合得起,分得开。正如纪伯伦诗中所言: 彼此斟满了杯,却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饮, 彼此递增着面包,却不要在同一块上取食, 要站在一处,却不要太亲密, 因为殿里的柱子,也是分离在两旁,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树荫中生长。(《带你出发,陪我回家》书评/西门小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