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段小插曲,于是就由此开始写下读后感吧。几年之前,时值父上大人本科的母校校庆日,于是父上和他的小伙伴们返校看望昔日的授业恩师,回来给我讲起一位讲授专业课的老教授的生平。老爷爷今年已经年过七十,终身未娶,一个人过着极简单的生活,每月除了留足生活必备的花销,剩余工资全交给了组织,从父上在校读书的时候起,就是如此了,至今不知统共已经交了多少。老爷爷未有过手机,五湖四海的弟子连续拜访几次未见人影,均叹老人家生活飘逸,真个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势。在他们归程的前一天,终于逢着老人家回家,所以终于得见。
”哈哈,好小伙子,比上学的那时胖了!“老爷爷对我父上——他二十多年前的众多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位如是说。师生之间对话由此展开,原来,老爷爷前几日出门在外,是和同龄的老先生们一起骑行了。父上描述中的老先生除了科学家的严谨之外,生活中平和而质朴,如今桃李齐聚,细说当年事后,再听老先生讲这段时间的骑行见闻,让人不禁心驰神往。在我想象中的 骑行者,定是不慌不忙,用车辙遍历大好河山的一群人,没有赶路的匆匆,只有对大地寸土人情风物的好奇心。一路有山有水有书,有人有物有歌,没有什么比“我来过这里”更加温热的存在了。
我曾想沿着长城,从我的祖籍地出发,从山海关起,穿行到我的生养地,嘉峪关。可惜一直未能行成。如果在路上,一定总能到达,如果在路上,一定是最最生动的感触。所以,那些没做的事情,如果不提上日程,就可能永远只能是奢望了。
也许没有什么比在长途的旅行中看看那些一直未曾静心阅读的书更棒的了。想起半年前和过去的同学侃大山,说来说去归纳成一句话“人这一辈子,怎么样都好。”我们提起了同学的同学背包去非洲游历的经历和哪天找个好山好水的地方做做义工的冲动。似乎,在途中已经成了一种日渐成熟的生活模式,啊,那种生活在别处的浪子情节,永远是那么激荡人心。惟其抽离,才能静心读书静心想事。
由是,心可以慢,行动却不能慢。传叔访木心一节,看得我几欲落泪,那种平铺直叙里淡淡展开的情节,仿佛记忆里满是江南烟雨里暖暖的褐色和鹅黄的色调。我相信,文字描述风格是会带来某种颜色或某种质感的感受的。
关于传叔的这本书,全彩页的奢华质感读起来真是非常爽,虽然基本没有传叔和麦阔的正脸儿。想来,和脾气相投的同好或者友人一起结伴而行,确实是一段令人艳羡的经历。想起《围城》里鸿渐和辛楣议论过,应当婚前来个旅行,能够结伴出行而不觉得对方面目可憎,那多半结婚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想,能够结伴以如此亲近大自然的方式进行一段长距离的旅行,那多半一趟旅行下来,对那些山河的记忆里也会有了一个特别的旅伴。此外,以某种事物的同好连结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件很神奇而美好的事物。
最后的最后,我喜欢传叔透露出来的生活态度和他银魂的世界观,哈哈。(《慢骑中国》书评/认真的树袋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