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伤的设计师”,当我读完胡颖写“设计师工伤”的《美工》一文时,立刻决定取了这么个恶俗的标题。《干净的错误》一书占用了我很多时间,我把一个多月掰开去读,每次看的页数虽然不多,但总是能感觉到作者在图案和文字中间传达的某种斩钉截铁的态度。我是个杂志编辑,作为设计师的朋友、设计师的工作伙伴和压榨者、关于设计师的诸多段子的恶意传播者,我觉得我给这篇书评取这样的标题,与书中这种斩钉截铁的帅气态度严重不符。听身边的设计师朋友说过一万遍,一个创意第一次用能火肯定是因为好创意,第二次用能火是因为抄得妙,第三次及以后就是恶俗了,“那些有X的XXX”已经彻底烂透,也许很多人还在默默等着看谁能抢到用这个恶俗的创意最后一次,榨干它的全部剩余价值。胡颖在本书中从头至尾都没写到什么“最后”,虽然不乏略带伤感情绪地提前思念职业与家庭的未来,有时提前为一些有价值的传统在未来可能变得水土不服而叹息,但都没有轻易地断言什么“最后一次”,即便屡次说到面临创意瓶颈,也没为剩余价值而发过愁。相反,作者对很多值得怀念的人、事和感觉都很珍惜,书中隔几页就出现的一篇谈人和事的小文,分享了很多阶段性的回忆,总的来说这就是一种不怕受伤的快意。
回到有伤这件事,当今时代人人都想当甲方、甲方弄我一身伤,这完全是广泛存在的江湖现象。这毕竟是一本谈设计、特别是谈LOGO设计的书,看伤与治伤之外,谈设计更重要。作为一些设计师的甲方,特别是作为我们社美编们的甲方,我作为编辑,也在逐渐转变自己的工作思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想问题,更有利于大家协作搞出好作品。胡颖在书中写到了很多甲方,甲方们行为各异,有人狂躁霸道,有人善解人意,这些态度也都对作品的最终形态和项目的结果有了直接影响。看多了,以至于我作为读者的心态,也跟着书中甲方们的脾气一起坐过山车。在一些文字当中,作者表达出了要报答“好甲方”的态度,让人看到好的合作关系能带来的更多细微的曼妙之处。而作者也经常写到自己的性格,似乎更喜背负某些东西、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并不喜爱以如簧巧舌行策划忽悠之能事,这一点虽然令人佩服,但也不得不使人对这种主义捏一把汗,毕竟具有更丰富创意的LOGO必定更需要解读。
也许“解读”以至于“自我解读”是本书最主要的目的,作者为选入书中的每个LOGO都配备了释读文字,这些文字是图案的延伸,而策划人在项目汇报时为了扩展这些文字的意思所付出的口舌是进一步的扩展。这种由精炼到无限的生长关系,既是LOGO作品的生长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在生活中消化见闻、沉淀得失、对话自我所要经历的过程。在解读作品的同时,也解读自己作为设计师的职业生涯和作为长子、兄长的家庭岁月,是作者主动向读者寻求对话的一番美意。待我慢慢读完这本书时,封面封底的留白处已经按下不少手印,深浅不一,“干净”不再,而“错误”依旧。如果把人生的开始和事业的创立比作一张白纸,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自然谈不上有什么错误,一旦有了印痕便首先失去了“干净”,但相对清白而言却算“错误”了,直到积累了一系列的“错误”再来看,“干净”就早已被超越,失去“干净”完全算不上什么损失,反而足够量的“错误”使这幅图案有了模样,以后错得更多,模样就再慢慢变出神韵来。这番演化,也许是四十岁的作者胡颖通过这本书给三十岁的读者我送来的礼物。(《干净的错误》书评/到里斯本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