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围城》这样历经数十年洗礼的作品,我觉得可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五百个《围城》,伴随一代代读者的成长,每个人对《围城》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于是每个人对《围城》就有了一个,一个半,两个或是更多的理解,也有了二十岁的《围城》,四十岁的《围城》,年少轻狂的《围城》,知天命的《围城》。
《围城》里那句即使没看过《围城》的人也听过,甚至没听过,看到《围城》这个书名,和它的主题,也可以料想得到的,那句“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被让当做人生至理挂在嘴边。我常常觉得中国人喜欢谈的就是这种玄乎又玄,貌似什么都能解释,但是就是不能说得清清楚楚的东西,比如这句话。很多人第一次读《围城》都是在中学的时候,一群涉世不深的孩子,对于婚姻的了解除了自家父母亲戚,就只有从电视文学作品来了。青春期一切都是浪漫的,透射到爱情上,即使是性格恶劣的小男孩小女孩,也因为青春,而显得美好。于是几个对爱情不屑一顾,期盼成长的孩子们,拿起了《围城》,把里面的字字珠玑挂在嘴边,说出那句玄之又玄的“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在清纯的小伙伴面前显耀自己的成熟和智力上的优势。《围城》的初衷大概不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但是它已经是那个年代的青春的一部分了。
但是我却不是在中学时候看的,甚至是工作了之后很久才看的,经历了自己的感情,也许会和那些懵懂年纪的孩子们想法不同吧。钱钟书在书序里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我从小养成了个坏毛病,总觉得一本书总得有一个贯彻全篇的主张,大概是小时候语文课总要写中心思想的缘故吧。但是我渐渐发现,有些书确实有中心思想,但是大部分是找不到的,比如《围城》。正如作者已经明说,他只是写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具体说来,是围绕着一群知识分子,主题虽然是爱情婚姻,其实涉及了方方面面。方鸿渐的地主家庭的没落,新旧知识分子的冲突等等。作者的意图,不过是将这人生百态展示出来,至于是否有所批判,是否直指永恒的人性,那是读者自己的判断。正如转动地球,你能看到高山大海沙漠一样,转动《围城》你也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但是,爱情和婚姻无疑是最大的切面。而中心的焦点,就是方鸿渐。作者通过方鸿渐聚集了各式各样的人物,特别是和他交往,恋爱的各色女子。通过方鸿渐,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女人,也展示了不同类型的爱情和婚姻。而为了让矛盾凸显,也为了让能让这么多女的出场,必须弱化方鸿渐这个人,生活之所以苦恼,正是因为弱者的存在。首先是弱化他的能力。方鸿渐是个“游学”多国,最后买了个学位回家搪塞的所谓虚伪之人,但是他其实不是真的虚伪,字里行间,其实他还算是个豁达懒散的人,迫于家里的压力,买了个学位。方鸿渐什么都学,但是什么都不会,在三闾大学上课的时候,学问上就被人看不起。然后弱化了他的性格。从小生活优渥,少不了养成温温和和,没有决断的性格,说白了就是软弱。因着温和的脾气和貌似的学识,总是有女性靠过来,也因着性格的软弱,能力的薄弱,他总是守不好自己的感情。于是才有了一个有一个女性的出场。她们充当了人生百态的发言人。
鲍小姐是个过客,她黑甜似半融朱古力,秀色可餐,在法国的船上以各种手段引诱方鸿渐,正是传统语境里的自由放荡,不守妇道。而尚且幼稚的方鸿渐,自然是着了她的道。鲍小姐自然是玩得起,放得下的人,而方鸿渐就显得有些玩不起了。也许你会觉得鲍小姐品德不好,但是鲍小姐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如果你能理解钱钟书所说的“人类,只是人类”,那么鲍小姐也不是什么坏人,甚至都没有什么坏人存在了。方鸿渐则展示了他软弱的一面,在肉欲面前没有抵抗力,在失去时又无法自拔。
苏小姐自是看不起鲍小姐,而方鸿渐被鲍小姐遗弃后,正好用苏小姐排解感情失落,于是二人才有了交集,但是着交集却又只是影子的交集。苏小姐确实是个大小姐,受西式教育,到法国留学,会写诗,有精神追求,虽然这种追求也许仅仅是一种姿态。苏小姐是主动追求方鸿渐的,这在传统中国是不常有的,大概这也是方鸿渐对苏小姐产生距离感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学无术,没法和苏小姐站在一个平面,还因为苏小姐是个新式人物,敢于自我张扬。鲍小姐这类人在中国一直有,苏小姐却是方鸿渐招架不住的厉害人物。于是方鸿渐喜欢上唐晓芙,这个聪明但是没有锋芒的姑娘,而自己又不好意思拒绝苏小姐,最后终于苏小姐走了,唐晓芙也没得到。
孙嘉柔可能是整本书里面,最有普遍性的女性。选择孙嘉柔作为方鸿渐的最后归宿,可能是因为她正是人性的代表,时代的特征。孙嘉柔是独立的,受过高等教育,有自己的工作,“我本来也不要你养活”,她对方鸿渐这样说,她经常与方鸿渐的老父亲一家起冲突,这大概算是新旧家庭的冲突吧。但是在某些方面,孙嘉柔和方鸿渐又是一种新旧冲突,而孙嘉柔站在了传统的一面。她仅仅控制着方鸿渐,斤斤计较,耍各种小手段,其实只是为了维持这个家,却得不到方鸿渐的理解。而方鸿渐站在新旧路口,站在父亲和妻子中间,面对生活的重压,陷入重重围城。
方鸿渐到了三闾大学任教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高谈阔论,不再那么自视甚高,不再有宏大的追求。感情失意是一点,最主要的还是生活的不易,毕竟自己得不到认同感,家道中落,更是少了依靠。于是方鸿渐常常逼近崩溃的边缘,而孙嘉柔也备受折磨,婚前婚后完全两个人。也许方鸿渐再强大一点,在父亲面前更坚决一点,孙嘉柔本不会变成这样,尝过生活之苦的人都不该苛责她的小心眼,自私。如果苏小姐这样嫁进来,也是一样的结局,变得一样的小心眼,自私。方鸿渐骨子里依然是个传统的男人,既招架不住有想法有主张的人来做另一半,也不能容忍另一半在生活上频频入侵自己的领域,结果只能离家出走。
“结婚无须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情感在心上不成为负担,至少是顶舒服的。”我不知道钱钟书和杨绛是不是这种彼此不讨厌就够了的婚姻。其实整部《围城》没出现过伟大的爱情,很多人的婚姻都平淡无奇,只是不讨厌也许也能过下去,但是肯定会错过本来可以过得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人生。没有负担的情感,是很轻飘飘的,挺舒服的状态其实只是自私,不肯承担起情感的人,也承担不起别的东西吧。把婚姻比作围城,大概是一种既想享受婚姻的好处,又不想承担婚姻的责任的想法。婚姻需要互相妥协,这是和两国谈判相同的,但是爱情能决定互相能妥协多少,这是和两国谈判不同的。
所以我一点也不喜欢《围城》。(《围城》书评/小葡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