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建置沿革
. F1 X; Q; {& E: u
! ?6 J9 v) W/ m; l( b ~ 大理州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境内就设有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嶲唐(今云龙漕涧和保山部分地区)等5县,归益州郡管辖。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又在今永平县地增设博南县,隶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三月,诸葛亮南征云南后,在今祥云县增设云南郡,下辖7县,大理州有云南、邪龙、叶榆等3县。另永昌郡下有博南、比苏、雟唐等3县。大理州共有6县。两晋时,又在今大理市属的洱海以东和宾川县的部分地区增设东河阳县,隶东河阳郡,此时大理州境内已有3郡(西河阳郡、东河阳郡、云南郡)和8县(云南、邪龙、叶榆、博南、比苏、雟唐、云平、东河阳县)。
5 U' H) M- b( ~
) {8 g( q* g- N) A% Q) V/ Q n 隋代,在大理设越析州(治所今宾川),县没有变化。
0 x1 K* b y5 w
( P: g2 p% V2 v; _5 i 唐初,在云南设南宁州总管府(后改都督府),大理改属戎州都督府(治所驻今四川宜宾)。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在姚州(今楚雄姚安县)设姚州都督府,大理归属姚州都督府管。大理地区先后设有浪穹州(今洱源)、邓赕州(今洱源县邓川)、越析州(今宾川)、沙壹州、阳瓜州、蒙舍州(均在今巍山、南涧境内)、双祝州、江东州(在今弥渡)、匡州(今祥云)、曾州(今凤仪)等羁縻州。唐初,在大理洱海地区,同时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即蒙舍诏(因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蒙嶲诏、施浪诏、浪穹诏、邓赕诏、越析诏。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地方政权,并臣属于唐,和唐相始终,传王位13主,历253年(从南诏始祖细奴罗受张氏禅让于公元649年即位起算,也有165年。
, l O6 i5 Q+ o; X- ^1 t
2 R/ ^; C2 r' a. _9 r, _8 y 宋代,段氏建立大理国,臣属于宋。大理国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建立至元宪宗三年(公元1253年)灭亡,历时317年,其中在大理国政权之前,在大理的历史上先后更迭过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3个短暂的地方政权,历时34年。4 r- h5 X; K" N5 T
$ T0 m O ?6 E4 {7 N! P 元代,建立云南行省,云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移到昆明。元初大理设立大理上万户府、大理下万户府,相当于今地州一级的机构,后改为大理路,“领司一、县一、府二、州五,府领一县,州领二县”;在鹤庆增设鹤庆路军民府,领剑川县。
: Y/ x- m9 D' Y% f( X! @1 S
- f! z) |* q. s# d 明代,在今大理州境内设立3府(大理蒙化、鹤庆)、4州(宾川、赵州、云龙、邓川)、6县(太和、浪穹、云南、剑川、定边、永平)、1个十二长官司(今祥云县楚场4)。
) S1 q3 o% F4 ^- i$ k# Q! y, v7 M
9 X, b! |0 K7 v/ R1 o/ u2 S \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府州县不变,将属楚雄府的定边县(今南涧)裁归蒙化府(今巍山)。民国3年(1914年),裁府州为县,大理州境内设12县:大理、凤仪、洱源、剑川、鹤庆、云龙、永平、漾濞(新设)、蒙化、弥渡(新设)、祥云、宾川。民国后期,在今巍山、大理、鹤庆设置3个政专员公署,巍山下辖今临沧地区大部分属县,大理下辖今大理州所属大部分县,鹤庆下辖今丽江地区属县。
: v9 z7 l. S* T, J& h. B% X/ ~. ^1 X. [
) W) m$ D) m$ j% A8 ], V& L! a) t 大理的民族与人口# {5 X. b J% y& v7 r
5 D* w* v, a; f 大理州是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1997年《大理统计年鉴》统计,全州主要有25个民族,其中人口上千人以上的有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等7个民族,这些民族也是在大理州境内定居最早的民族。大理州是人类早期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境内发掘了古人类居住的剑川海门口遗址、苍山马龙、白云、佛顶遗址、洱海沿岸海岛、鹿饿山、汉邑村铁架山等遗址、宾川白羊村遗址等,出土了大批新旧石器时代的石物:如斧、锛、凿、刀、锥、镞、环、垫、纺轮等;陶器:如罐、瓮、壶、钵、盘、盆等,器物上有划、拍、附加堆纹等纹饰;骨器:如针、锥、纺锤、穿孔角饰、雕花角片、穿孔兽牙、钻孔骨片、穿孔兽爪等,多为猪、牛、羊和野兽骨;铜器:有铜钺、斧、镰、钩、凿、锥、针、镯等,大多数为锡青铜,余为青铜,红铜。这些遗址遗物的发掘,证明远在三四千年以前,大理州就有人类的祖先居住。汉代文献,也有关于大理地区古代人类的记载,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的“嶲、昆明”部族就是大理州境内的最早人类。以后各代文献都有记载,如两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的“夷”,隋唐时期文献中的“乌蛮”、“白蛮”等,这些古人类是现今大理州境内彝、白族的先民。
: S4 t9 O- j/ A# n) A0 M5 _! Q
5 C; S( W; d8 t2 g: Z, } 境内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彝族和白族,两汉至清的文献称彝族为“昆明”、“乌蛮”、“罗罗”等,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彝族。主要分布在境内的南部、西南和东南部,即巍山、南涧、漾濞、祥云、弥渡、永平等县,其余各县有少量分布。白族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称“滇僰”、“叟”“西爨”、“民家”等,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白族。主要分布在洱海地区及其周围,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县为聚居区,其余各县均有分布。汉代时,汉族就已由内地迁入大理,唐代以前迁入的汉族人口因数量少,已融合于土著民族之中。明代,在云南设卫屯田,大批汉族进入大理,现今境内的汉族大部分都是他们的后裔。回族云雾也是外来民族,他们是西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后裔,在元代随忽必烈和明代随傅友德、沐英、蓝玉征大理进入,以后经商又进入一部分。主要聚居在巍山、大理、洱源等县市,其它县有少量分布。傈僳族是从乌蛮中逐步分出来的,史称“施蛮”、“顺蛮”、“卢蛮”、“力些”,唐宋时期即有少部分在境内的云龙县靠近怒江州边界定居,其他如宾川、鹤庆、巍山等县境内的傈僳族是清代至民国年间从滇南迁入定居的,境内各县均有少量分布。至于其他各个民族都是因经商或婚配在民国年间和建国后进入的,主要分布在机关厂矿,少部分在农村。长期以来,境内的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大理辉煌灿烂的文明历史。
* Q/ n& f# X$ j) H+ H,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