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还没出国前,我对中国的历史兴趣停留在“知道就好”的层次。因为不能自由谈论,那么知道更多有什么用?再者就是,我们能够做什么?出于年轻的热血和冲动,我曾经对身处的社会诸多不满,在网上谈论是一种发泄。可是家人带着一种神秘的语气说:有些话,还是不要乱说。我心想:为什么不能说?老百姓应该有自己话语权。同时也有不少同辈的人说:中国那么多人,你说我说,太多自由泛滥就控制不了。中国就应该接受这样的统治。
虽然听上去,一切都很合理,但是我内心还是不能完全认同。之前跟爸爸说笑,我说,我这样的人如果放在WG时期,早就被划成右派死掉了。而庆幸的是,我没有活在那个年代。思想的独立开放,或者说“怀疑分子”,是政权的大忌,包括我国和西方国家,政党对知识分子是又需要又害怕。需要,是因为知识是推进社会的动力,而知识又是质问和推翻政权的动力。
从我自身感受,我不喜欢出生并生活在中国,并不是中国贫穷落后,而是国内对智力和思想自由的压抑。我不明白自身的格格不入,我觉得不是社会有问题,而是自己有问题,我没有很高的觉悟,不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不喜欢有问题而不问,不喜欢不公平和走后门的做事方式。我极力想明白自身的矛盾根源而无果。
后来我出国留学,第一次亲身接触“外面的世界”。虽然生在南方,看的是香港电视,更多接触从香港来的外国信息,可是大家心知肚明这种自由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看香港新闻无端被cut掉一些画面就知道。我想知道更多,关于自己的国家,好的坏的,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的父母和祖父母经历过什么?
在澳洲,我从悉大和社区图书馆看了很多在国内看不到的、关于中国的书,一点一滴的,我对中国近现代的了解加深。后来得益于跟很多老一辈人的谈话,就更是知道关切个人的经历和感受。
《Wild Swans》这本书就是从个人经历而引发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微缩。作者的祖母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军阀妾氏,她站在了新旧中国的边界线上,清朝开始衰微,民国政府执政,接着的日本入侵和抗日。作者的母亲是身处民国动乱,共产党奋力上台的时候,对现状的不满和抗日的热情驱使,作者的母亲跟不少人一样,怀着美好的憧憬加入共产党,希望创造一个新的中国、自由民主公正的中国。作者则见证了共产党上台后的龙凤戏,革命人的梦碎、社会大倒退、人性的泯灭无望、权力达到顶峰的疯狂无耻,乃至权力倾倒后的社会复苏。
我不想在这里概括故事梗要,这需要读者细细看,我想讨论的是结合自身的感受。
1,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段历史?
80后的孩子,都没有经历过祖辈的苦难,相对来说,生活已经算不错,那么我们何必要去了解祖辈的经历?
我曾经跟爸爸有这样一场谈论:
“爸,以前你上山下乡的空闲时间干什么?”
“没什么可干。”
“你不看书吗?”
“那时候哪有书看?图书馆被封,所有书都被烧,你敢冒险去看书吗?”
“你不唱歌跳舞吗?”
“想得美呢!”
“那你回城怎么能够去考大学?”
“这是生死存亡的事情,饭可以不吃,考不进就一辈子注定做工人,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后来我从妈妈口中知道,他们回城后,为了考大学,从零开始日夜补习读书,我爸爸的工厂不鼓励他读书,克扣他的工资,他咬紧牙关考了两个专业;而我妈妈,则肚子里怀着我熬夜读书,一瞌睡就掐自己大腿。这种艰辛是值得的,如果不是考进大学,他们可能一辈子就是工人,自然不能为子女带来良好教育,贫穷就无望地恶性循环,一代又一代。
既然知识是那么重要,为什么中国曾经宣扬不读书反而是正道,为什么要残害那么多知识分子?这是读书人很困惑的问题,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究竟知识是粮食还是毒药?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我曾经遇到很多“反智”的劝导和宣扬。因为爱读书,我随身带着书本,等人时就掏出来看,不少人说:读太多书有什么用,不如“会做人”;我妈妈的单位,品行好知识高的被排挤,不学无术的拍马屁纷纷入党上位;我读书的时候大家都入党,奖学金都是积极分子优先;读大学我们依然被众多政治课占据时间,考试不鼓励独立思考而是背答案;毕业出来,发现依然是“会做人”才是首要上位资本……
包括现在大大小小的现象,都可以透露出时代的交错和困惑。
我们被教育是党带来中国的春天,可是在所谓“糟糕的民国”,知识分子是不少的,那时候跟外国文化接触甚多,我们现在读的不少文学作品和翻译都是出自民国文人的手。民国虽然糟糕,但是人性还是存在着,对美的追求还活生生的。而经历党的反右派、大跃进、WG后,中国的人性被大大践踏、美已经被扫荡得几乎没有了,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死的死,被打倒的无数。
最近跟住在附近的交大教授聊天,他们说,由于出身地主家庭,他们是黑分子,经受不少批斗,有家不能回。后来考大学,他们考出来的成绩比平均分高出75分才能进去。任教后,虽然他们业务水平高,但不是党员,出身不好,永远被落后,最后好不容易才评上教授,工资却少于上位的党员。
追求知识应该是被鼓励的,可是在那个时代,人被野心家利用。没知识的农民和文盲是最容易被操纵的,他们能够毫不质疑地执行任务,能够进行残酷的避害,能够将个人的嫉妒和愤怒发泄无遗。在《Reader》这部电影里就很好地展示一个文盲如何被利用作为避害工具,而她自身并不觉得是犯罪。Mao明白人的弱点,大众是愚昧的,知道愚昧的大众是很好的工具,能够稳固他的权力,他鼓励的是不学无术,是冲突武斗,是互相残害。究竟谁死,死多少,头头们哪里会在乎?对人民死亡毫不动容,又哪里会关注什么教育、知识呢?
虽然我们似乎离以前发生的一切很遥远,但仔细看看,现在的社会,还残留不少当时的“反智”迹象。虽然中国经济发达,但是离智力发达还离很远很远。这也许是不少思想自由的年轻人,在中国感到无比压抑的缘故。要说活得不好么,也不是。但是人的幸福度不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思想的不自由跟身体的不自由一样让人压抑。
2,为什么了解真相?
之前看的BBC纪录片《China on Four Wheels》,男主持人到了武汉长沙,在巨大的毛主席石像前问参观的中国人说:“Mao犯下那么大罪行,为什么你们还要去崇拜他?”“你觉得Mao主席看到现在的中国有什么感想?现在的中国是比资本主义更资本主义的国家,是邓小平等领导取得,跟Mao没有关系,为什么你们将功绩都归于伟大领袖Mao主席?”当然啦,他的提问让很多人不爽,一个女人面带笑容说“Mao主席是我们最伟大的领袖”,但听了主持人提问后,面一拉,扯着人走开,说他“否定我们”。
Mao已经死了,为什么我们仍然不能自由评论,为什么教科书还要暧昧地说“功大于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认为是Mao解放了中国?真相是丑陋和残酷的,当你发现所谓的伟大领袖原来是富农出身、乱搞男女关系、拉帮结派、大搞阴谋、内心扭曲嫉妒的暴君,一切信仰就开始粉碎。你开始怀疑自己多年听到的所有是否是真的,你怀疑那些衣冠楚楚的头头们说的是否是真话,你甚至不愿看新闻,因为新闻都是政治工具。
我的一些朋友说:这部书读着读着心很难过,有点读不下去了,但依然要逼着自己读。为了什么?为了接近真相!虽然我们离真相还很远,但是了解得越多,就越不会理所当然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就会滋生独立思考。
但是独立思考在中国用武之地不大,这就回到第一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觉得很困惑的原因。
3,路要怎么走?
对于我们最关切的,依然是自身的处境。了解以前,能够更好处理现在的处境。交大教授说:当年他们对女儿说,在中国你有两条路,一就是加入党,成为里面人;要么就是避开,出国。他们的女儿选择了后者,如同作者一样,选择了出国。
不少在国内的人会产生一种扭曲的心理,认为出国有什么了不起,对国外华人的发言第一个反应是反驳和不接受,认为他们在污蔑祖国和贪恋国外的舒适。作为一个在海外谋生的普通人,我可以说,大部分移民都是踏踏实实谋生,过的跟国内普通百姓没多少差别的生活。唯一的不同,可能我们多了一个思考的角度,也能够比较自由去对比和认识自己的祖国。
中国最黑暗的时期过去了,但是人们的不安还没有消失。国家的保障不可靠,导致个人必须要为自己存粮;办事不是靠法律,而是更多的是个人关系;人们为了权力而你争我抢,为的就是更多的生存机会。有人将中国跟台湾和香港比较,说为什么大陆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怎么素质就差那么一点点。为什么?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是内心安定满足的话,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不可思议的行为。
为什么要出国?其实出国现象的背后,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不能揭穿。如果中国真的那么美好,为什么高管们都转移家产和子女到外国,为什么普通人家那么拼命要孩子出国留学,甚至有人甘愿用犯法手段去出国?
我感觉悲哀的,并不是中国的物质,而是中国的精神的压抑和虚伪。我们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说他们不愿意承认侵略中国的罪行。可是看看我们的国家,其实跟日本有什么不同?我们伟大的领袖还在天安门广场,深情地俯视着来往的人们,好像这个时代永远不会结束,谎言long live下去。
但是我相信,人性可以扭曲一时,但不可能永远被压抑。理性始终会回归。为什么要追求知识,追求思想独立?只有看得清,才能抓住机遇,就如同作者一样。(《Wild Swans》书评/小黄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