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安庆是一个奇人,说话单刀直入,不拐弯。这种一针见血说出事物本质的能力让我震撼。
我有幸跟他长谈过两三次,他那带有湖北口音的普通话也跟他的文笔一样传神。因此,文笔并不仅仅是写作能力的反映,压根就是人思想能力的体现嘛。例如,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写诗歌,你为什么不谈哲学?他说,诗歌和哲学是语言与思维艺术的顶峰,而且这两座顶峰的山坡犹如玻璃板一样光滑。没有细节的东西作为支撑,他感到无法攀爬。所以他一直以来不敢触碰。我又问他,写作对于他有什么意义?他说,写作活动就像是构成了一个隔离罩,让作者不必与他的生活近身肉搏。我听了,心头一紧,心里头暗自叫他一句“牛逼”。是的,他的比喻总是这么不经意间就俘获了我全部的注意力,我想,其他读者也难以幸免。
《柔软的距离》是邓安庆第二本文集,收录他这两年多来的短篇小说与随笔作品。一口气看下来,我觉得仿佛不是在看多个故事,而是在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此人男性、生于湖北某县、辗转各地打工为生),来观察农村、城镇和大都市,以一种柔软的距离,轻声细语地道出他的所见和所思。
如果说第一本书《纸上王国》还充满了令人怜惜的情愫,而第二本书的精神显然成熟且坚硬了许多。这种坚硬并不是无情或太上忘情,而是同情与感动麻木之后的收敛。书中记录许多底层劳工与农民的凄惨境遇,但作者并不想为他们投入太多的感动,而忘了文字本身的艺术追求。是的,他一再声称,他并不是底层写作者,更不想让读者因为他笔下人物命运的多舛,而对他们心生同情。
正如福克纳、马尔克斯或莫言曾不断地诉说他们的故乡。邓安庆一谈起他的乡村和他的祖辈时,立马两眼放光,滔滔不绝。这个武穴正是他纸上王国的出发点。每当他开始在这个王国里带着随从们巡游的时候,他的第一站总是从这个曾被日寇空袭过的小小村庄出发。然而我对他的观察,是否仅仅反映了某种后现代主义的乡愁(post-modern nostalgia)呢?故乡已经永远回不去了,可是眼前的城市,我们也进入不了。邓笔下的人物,与他数千万的同辈人一样,既感受着童年梦的破碎,又遭临现实都市生活的催逼。而这种乡愁的悖论在邓身上更是得到惊人的凸显,故乡意味着少时的痛苦,而时光的距离又让它得以在文学中重新美化,他不想返回乡村生活,他热爱城市,可是城市确实是纯粹的他者,他只能怀着乡愁重新寻找家园。
还记得那晚,我们俩一同从朋友家出来,我说我要坐地铁回家,他说他走回住处,我说这得多远啊,他说没关系,他正要与他脑海里那些虚构王国里的人物交谈呢。这让我明白,原来他的故事正是源源不断地从那个虚拟世界中冒出来的。作为留守儿童的他,是孤寂与悲凉的,然而这种被动的自处,却在不经意间营造出一个主体性的天堂:他的想象力,他的文学天赋都在这个已然破碎的乡愁里熠熠生辉。这是新近找到的家园,它的名字叫做文学。
而文学,正以它与我们之间那“柔软的距离”,抱慰我们这些飘零于城市之中的游魂。(《柔软的距离》书评/ 狗剩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