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月光族”、“房奴”、“愤青”... ...
这些标签在铺天盖地的民生新闻中牢牢地贴在了时下青年的脸上,这就是他们的身份证。至于标签背后无数个体内心的想法与冷暖,天下太过熙熙攘攘,没有人真正关心,就连青年们自己也没空。大家都忙着喊“再不疯狂就老了”等等,抓紧时间蹦跶,管内心有何用!
仿佛无人记录,无人感怀。难道真如梁晓声言,我们是时代的活化石?泥沙俱下,偶有遗珠。方方的新作《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便是一粒遗珠。
本书主人公涂自强是一个从大山中走出的大学生,被家人寄寓厚望,大学毕业后,接二连三的变故让他人生中的成功仅止步于考上大学。
“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脚走的。不同的脚,走的是不同的人生。从此我们就是,各自路上的行者。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这是全书开头,女孩“采药”在高考落榜后写给涂自强的诗,两人从此分道扬镳。这首诗贯穿全书,特别是最后那句“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每每涂自强走到人生重大关口,都会在他的脑中浮现。不同的脚走不同的人生,看似是个体自由的选择,可没有公平的环境,哪里谈得上自由选择。
涂自强在走出大山进入社会的过程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和事,不断印证着“有些人奋斗一生的是有些人与生俱来的”这一观点。可他从不抱怨,总是很容易想通,将痛苦化解,坚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获得成功。书中两次提到涂自强独自一人在沙漠中爬行的梦,个人奋斗无所依凭的悲情表露无遗。在经过三峡的时候,涂自强看着江水感叹地势决定水的方向,而自己的命运亦为地势所定,现实生活中屡遭不顺已使他相信宿命。
书中除了涂自强和采药,其他人物皆没有具体名字,即使是亲密点的人物,也都是用老师、X同学、女生等身份名词来称呼,作者似乎想借此突出故事浓重的个体悲情意味。正是因为如此设定,当结尾涂自强那奋斗不止的一生戛然而止,真正让人感受到故事的力量,这“个人悲伤”已然成为人所共通的人生体验,通过个体来映照群体,应当是方方的本意。
方方在书中没有直接表现社会大背景对涂自强个人命运的阻碍,相反,涂自强所遇到的身边人,几乎都很友好,对他有所帮助。可这些帮助建立在外部环境不对等的基础之上,他的起点比其他人要低得多。方方有意克制对书中所涉社会热点的描写,例如“祖坟被平导致涂自强父亲横死”、“城中村改建”、“女同学傍大款”、“医保”等等,在点到为止中让这些事件渗入到人物的命运之中。
书中对涂自强大学生活的描写有些生硬,仿佛糅合了七八十年代作者自身经历和现下网络流行语,例如“人类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涂自强的前进步伐了”、“简朴的人生不须解释”等等,太过夹生,令人有些隔空之感。
涂自强在返乡归汉途中遇到采药挺着肚子的情景让人想起《平凡的世界》,简直同孙少平偶遇郝红梅的场景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当年的孙少平还能相信个人奋斗,而此刻的涂自强,不知道还能相信什么。
年轻一代仿若孤行的小舟,了无依靠。在电视的和谐盛世与网络的水深火热中夹缝求生,两头皆与己无关,又时刻与己相关。不安定感让他们感觉自身像是现代的“零余者”。实际上千千万万的涂自强们的个人悲伤皆是相同的,而似乎除了奋斗,别无他途。虽然鲁迅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但是完全抛却希望,青年人将如何自处呢?(《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书评/密林航空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