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

0
回复
258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3 09:4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悦读《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纯文化层面的欣赏过程,自从得到这本书,我便时不时会感受到这样赏心悦目的美丽,这样的美丽,并不炫目,也不喧嚣,静静地,散发的魅力也是淡淡的。就像这两位先生的性情一般。
展开书,首先可从两位先生的相互称呼开始欣赏:俞平伯对周作人的称呼一直是“启明师”、“启明先生”、“知堂师”落款为“学生平伯”;周作人回复却是“平伯兄”,落款是“作人”,或者“岂明”,甚至“苦翁”等,语气里,一个很恭敬尊师,一个很平易待友,这样的交流有一种传统文人之间融疏离和亲密于一体的矛盾之美,同时,也是一个时代里文人修养之美,风度之美。
当我随意翻开书页,很容易就会遇见全书随处附上两位先生的手书笔迹,俞平伯的字体静雅规整,舒朗清逸,有董赵之韵味,有书香世家的范儿,“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周作人的字体却纤致精齐,隐隐瘦峭是隶碑的圆顿,也有行草自在的肆意,虽然并不放任,依然显得自我和独立;不管岁月的变迁,这些文气的字迹仅仅些微变迁,这些静美的信笺也在变迁,妙趣的印章也在变迁,但其中的交谊从未变迁,实为行楷和楷书的范本。是为读帖品人之妙。
本书阅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书信体的行文自由和交流私密,这让上世纪的两位文人得以半文半白地恣意挥洒各自的文学看法、品书探幽的心得、自嘲自讽的快乐、各自交友的联谊、闲论他人他事的妙批、藉古采薇的中年心境、挥散不去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战争阴影,林林种种,就像岁月的碎片,零散在书页之间,被风吹起,随意飘散,引来读者心中朵朵涟漪。
当然,要给两位先生的书信集加以妄论谬品,恐怕会令当时同时欣赏过他们文字的很多名士从坟墓里笑出声来,当世之时,能写到如此境地,彼此能交流到如此知音的层次,恐怕再无第二对了。
掩卷之后,忽然觉得,这样藏在岁月深处两位先生的交流,带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氛围,可以让我沉浸在文人的情怀之后,远离紫陌红尘,静心去感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妙境,远不需要与旁人分享什么。虽然读到过张中行对周作人的评语,我却另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周作人怎会不知道变成汉奸的后果,他其实是身不由己,他是怎样的人,他便会做怎样的事情,而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感受,却未必能懂得。同样也能这样看俞平伯,在被毛老人家点名批判之后, 他还能活到九十一岁的高龄,这样的人,值得人深思的。
当然,要给两位先生的书信集加以妄论谬品,恐怕会令当时同时欣赏过他们文字的很多名士从坟墓里笑出声来,当世之时,能写到如此境地,彼此能交流到如此知音的层次,恐怕再无第二对了。
掩卷之后,忽然觉得,这样藏在岁月深处两位先生的交流,带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氛围,可以让我沉浸在文人的情怀之后,远离紫陌红尘,静心去感受“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妙境,远不需要与旁人分享什么。虽然读到过张中行对周作人的评语,我却另有自己的看法,那就是:周作人怎会不知道变成汉奸的后果,他其实是身不由己,他是怎样的人,他便会做怎样的事情,而对于有些人,我们只能感受,却未必能懂得。同样也能这样看俞平伯,在被毛老人家点名批判之后, 他还能活到九十一岁的高龄,这样的人,值得人深思的。
数年前,我在纠结于也想拥有一个如周作人和俞平伯这样交流的朋友时,文友“卷尔”送给我一句张宗子(张岱)的名句:“人生得一知己可以不恨。”比较一下李后主的“人生自是长恨水长东。”可见,无恨的人生很难的,如周作人俞平伯这样的交流,可比“高山流水”,实乃可遇不可求也。
此书属于我能放着桌上不放书架,随时翻开,随时放下的书。此记。(《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书评/蓝文青)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