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周就已经读完,但感受始终无法明晰地表示,好似海潮来袭前风云涌动的酝酿,日色惨淡水波变幻,却只闻风动不见雨来。
台北的某一夜,张得志身中两枪躺倒在血泊里,意识快要模糊之前,他放不下自己的一个念头和两件琐事: 为他从没见过面的儿子去美国读书而准备的二十万教育基金,还有存在英国的七百多瓶红酒和六块镶钻黄金表。回忆由此铺开,牵出他一段前尘往事。
张得志四岁来港投奔生父,自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父亲留给他的是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宝怡,还有一所两个房间的小房。他经历过两次濒死的体验,自此对生命再无多余的期冀与牵挂,变成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凡事都先问问自己“而我又有何损失?”于是奔放洒脱,无论是情场抑或商场。他赶上了那个时代,在战后的经济转型里迅速抓住了机会,一整代人都成长为社会中坚,也经历了许多香港历史上关键性的事件。在太古公司跑船,随轮船跑遍世界各地的港口,享受钱能买到的一切体验——“做专业的事,赚钱、住五星酒店、享受这个世界所能提供的最好美食、红酒、女人,一切钱能买到的东西。” 他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我们是国际资本的港籍雇佣兵。为谁?无所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只爱自己。”直到他遇上沈英洁,那个让他在十三年后不得不承认没有放下和真正爱过的女人。
他是抱着游戏的态度,沈英洁却一往情深。云雨之后他发现身边的这个女人并非是逢场作戏,不想有任何羁绊的他于是准备彻底离开。他帮她租好房子,买好家具,完成了内心的自我救赎之后,说自己要继续行船去。沈英洁没有阻拦,只是眼泛泪光,有些伤感。然而他不知道,沈英洁并没有吃避孕药,她是打定主意要和他发生些什么,甚至不惜付出自己下半生的年华。于是在他游荡四方,经历过尼日利亚的战火、东南亚的政变、印度的项目和加拿大的地产开发之后回港,发现她身边已经多了一个男孩儿,名叫沈张。
他没有惊扰英洁的生活,只是默默地筹备了二十万美元,如果沈张能达到他的要求,就给他去美国或英国念书用。这也算是一个从不考虑未来的人所能做的最长远的规划了吧。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完全没有牵挂”的人。无论是情场还是商场,从来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兴至则合,兴尽则分,无所谓留恋,更无需占有。
没有东西可以稍微保存:
崭新的房子马上腐蚀,铁一下生锈,红酒隔夜变酸。”
他对自己有最真实的认知和最直白的表述,无论优点还是缺点他都清楚,并且丝毫不掩饰。这种真实也是吸引我读下去的另一大原因。跟随着陈冠中的笔触,悠悠然一个时代的缩影从彼端呼之欲出,作者在他身上浓缩的,跟我们如今这一代青年的体验是一样的。作为一个在人生哲学间摇摆的人,我找到了描述我的最佳角度,也找到了内心一切波澜的最佳安抚。这是一剂鸦片,饮下它吧,你会获得短暂的宁静,暂时忘却那些暗夜里挣扎求索而不得的痛苦,待明日天光大亮之时一梦方醒一声叹息,一切又往复。
“她在耳边说:不论发生什么,我爱你。
我不想说真话,因为真话需要解释。
这是我喜欢的一种分手,不太伤感,没有承诺,明天到来,各自过各自的生活,友谊长存。
我将是一个完全没有牵挂的人。”
而他呢?是浪子还是智者?
而活着呢?是把冷眼把一切看透并且趋利避害地潇洒,还是糖酒烟食地算计对过去和未来都无法放下?
而此生呢?是一切都没有发生,还是一切都已经发生但什么都没有留下?
期冀过的,都没有发生;发生过的,都没有留下。于是不期许就不会失望,不计划就不会害怕,当人生只剩下今天的时候,活着的任务便只剩下极致的享受,把每一个瞬间用尽。
当我们已不再年轻。(《什么都没有发生》书评/ZL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