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普尔曼重述的英文版《格林童话》被译成中文,这使我很有兴趣看看。小时候看过的《格林童话》是什么版,因为当时只关注童话本身,所以已无可考。《格林童话》的版本很多,为着阅读的便捷,很有不少是中国作者重述或者改写的,有改写很棒的,也有不尽人意的,这不是我要谈的话题,不赘述了。我要说的是,《格林童话》曾经承载了多少我们的往昔。
《格林童话》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白雪公主》、《青蛙王子》(普尔曼版名为《青蛙国王》)、《小红帽》等篇目,尤其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结尾总无非是“从此王子与公主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结尾就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爱说“从前”怎么样,无非是一个套话。为什么要说这样的套话呢?似乎,没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在其他文学形式里,人物吃饭、睡觉、打仗、上洗手间,出轨劈腿婚外恋,是为故事本身服务的,但在童话里,不论是掉进井里的金球,还是坏王后的有毒苹果,都是为王子和公主相遇服务的,王子和公主只能永远的过幸福的生活,在王子和公主之间,没有第二种选择,这是停留在童话中的美好。
童话并不只讲最美好的故事,恰恰相反,童话故事是黑与白,善与恶分明的,没有灰色地带,这样惩恶就非常的残酷与绝对,带着火焰的色彩,比如《白雪公主》的终极解决,就是把虐待白雪的王后放在火上烤死了。这么残酷的结局,小时候读到的时候丝毫没觉得不妥,然而早期的童话,其实不止是给孩子看,他只是文学的一种形式。我推测,王后的作风和“超能力”带着某种“女巫”色彩,欧洲早期对付女巫的做法就是用火烧死,这里面很可能有着史料的影子。小时候看过一篇童话,情节全忘光了,但有个情节十分深刻,王子被砍下脑袋种在花盆里,居然也没觉得惊悚……还有小时候读的《杜松树》的情节,也是充满了诡异和暗示,却也没觉得有害儿童心灵。实际上,早期的童话里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情节,一代代作家进行改写和重述,有的使作品焕发光彩,有的则在道德的名义下删的七零八落。现代人对童话存在巨大的误解,认为童话都是《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翻版,不论挨了多少平底锅,都依旧含情脉脉忠贞不二,下一次依旧没心没肺的寻找小羊们,百折不挠,颠扑不破。不论是狼,还是羊,都停留在一种虚拟的不温不火中,就好像一个程序,坏了无非卸掉重装,反正还可再来。《格林童话》里则没有,它不是道德说教,它是想象力的集合。某些卫道士们以《格林童话》里有很多少儿不宜的东西为名,指责格林兄弟的东西妨碍儿童健康,不由叫人觉得好笑。儿童,他需要的不仅仅是道德说教,他还需要一些其他的东西,这本书的出版,是对我们往昔另一种美好的保留。
格林童话里有最基本的善恶观,真美观,清一色的王子公主的结合,有悲伤也有纯情,有善对恶的终结,这就是美好。它没有那么多的枝枝蔓蔓,扭扭捏捏。(《格林童话I》书评/司马白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