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国际关系专业出身。在我们这个领域里的研究人员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研究理论的,一种是预测现状的,一种是研究“史”的。在我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跟我们调侃说,60、70年代是预测现状的人吃香,吃香到国家领导来到某些研究机构的办公室等待专家们对国际事件的预判结果和对策,因为从前的信息渠道是封闭的,能够掌握的资源很少;现在预测现状的专家们掉价不少,因为哪怕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门口的看门大爷都能跟你侃上两句中美关系,没准你花几万字才能分析清楚的事情,人家几句话就说明白了,那么你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的价值在哪里呢?更不用说某些专家学者遇挫愈勇,预测一次错误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的分析更像是在观看一场娱乐活动。
宋鸿兵先生在他的自序里也提到了这种困惑,“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和五花八门的观点,人们的思维能力往往会陷入瘫痪。”“矛盾的市场表现,冲突的经济数据,荒唐的解读方式,纷杂的观点态度,争议的政策措施,欢迎来到当今世界混沌而喧嚣的复苏现场!”对未来金融发展趋势的把握,是一项远比天气预报更加复杂的工作,但是宋鸿兵先生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某种独特视角的解读。《货币战争》一书面市的几年来一直热度不减,直到现在还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引用书中的某些观点来判断某些经济现象背后深层次的根源。作为一名读者和一个评论者,你可以否定或者不屑于宋鸿兵先生的某些观点,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这本书的影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争议声不断中,《货币战争》已经完成了第五本的写作,我始终相信,行动是对质疑最好的答复,甚至一时的对错也并不重要,只要能够坚持并不断地进行理性的修正,你的工作终究会取得相应的价值。我们都明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者越多越有利于经济的活跃,而垄断会造就模式的僵化与创新速度的减缓。在思想领域同样如此,也许不同的观点越多,争论越激烈,越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事情的本来面目。
本书的跨度更加的宏大,在微观地用六章的篇幅对美国经济进行分析后,作者将视野伸展到2000年前,横跨了罗马、北宋等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的历史时期,从经济的角度探讨了决定王朝衰落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未来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尽管我并不是完全同意宋先生的某些带有道德评判性质的表述方式。在我上学的第一课里,学到过汉斯?摩根索先生的现实主义六原则,其中的两条是:政治是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的。还有一条是普遍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领域。我想这两条原则对经济同样适用。国家也好,市场参与者也好,所有的主体都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理性个体,普遍的道德原则并不在他们思考的范畴之内。可以说他们每个人都希望在风险最小的前提下最大化收益,但是用“贪婪”这个词描述他们并不恰当。经济问题最好立足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牵扯进道德之类的内容很容易导致方向的错误和混乱。但是我仍然尊重他对美国当前经济环境的解读。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早上,美联储迈开了逐步缩减QE额度的脚步,蝴蝶翅膀带动的风暴究竟将如何的影响市场的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有答案。
最后的最后,请允许我分享一个不吐不快的小故事:
前一阵,我家的一个亲戚卖房子,我有幸听他讲述了房屋过户的流程,在前往银行办理贷款的路上,陪同的中介一路很熟练地向买房人传授秘诀:你的工作情况要这样这样写,你的媳妇不能写成无固定工作,收入最好写成多少多少。办理贷款的银行工作人员显然跟中介打好了招呼,一路绿灯,顺利办好贷款,买房人获得了房子,卖房人获得了资金,中介赚到了佣金,银行职员又多了一笔业绩,皆大欢喜。事情不大,可是却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终于近距离地观察到了什么叫做“次贷危机”,因为这个买房者根本是个没有固定工作的打工者,他媳妇的经济收入更是有一天没一天没有任何保障,如果为这样的家庭进行风险评估,他们断供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我是个悲观主义者,不太相信这个银行职员的行为仅仅是他的个人行为,他的上级领导有可能出于利益默许他的行为,或者他们仅仅是整个利益链条中的一环。但是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他们也承担着断供坏账的风险,为了避免这种对自己不利的风险,通过某种中国特色的次级贷方式把风险转嫁出去,一定会成为他们的选择。我的亲戚所在的城市是一个小小的三线城市,帮着办理贷款的中介有可能连次贷危机的名字都没听过,但是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有利益的驱动,总会让我们看到某种历史的相似。
谁也说不好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姑且让我们大胆地进行推测。(《货币战争5》书评/我心有猛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