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微博上掀起轩然大波的那篇《中国仍然是中国,比特币依然是比特币》是传销单的话,那么这本《比特币》或可称作传道书。前者逻辑混乱无人信,后者原理精深少人懂。前者谬论哗众吸引无数眼球,后者平和理性然而乏人问津。这样的冰火两重天或许正代表了比特币目前的困境之所在。
不是每一位人民币使用者都要精通《货币银行学》,但是若想长期持有比特币却最好能够读透这本《比特币》。
"比特币之于我们的吸引力,正如20世纪50年代实验室里的巨型机对麻省理工学子的冲击,70年代车库里的微型机对辍学大学生们所释放的魔力,这种毫无来由的沉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奉行与计算机本身雅致的逻辑相一致的理念——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以及不惜一切代价亲自动手改进机器并改善整个世界。"
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比特币教徒",本书作者可谓是钻研最深、信念最坚的那一小撮"使徒"。然而,也正是因为由于对这种"未来货币"的革命性深信不疑,他们过于高估了比特币目前的群众基础。
抛开错综复杂的技术性问题,货币的本质就是一种信任。尤其是,比特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拟字符串,人们的信任就是它的生命线。比特币的实质是一种算法,一种基于去中心化、总量恒定的特点而自发产生的社会契约信任。有多少人理解并认可这种算法的精妙、可靠之处,愿意将身家押注其上,比特币的群众基础就有多大。如果说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的法币是"赢家全拿",一次性的。那么,"比特币帝国"的扩张就必须是一个人一个人争取,渐进式地。以基督教为例,如果不是走上层路线,而是完全"去中心化、分布式"地发展,它不可能在两千年时间内占领地球。
比特币去中心化的前提就是"人人都是发钞人",而这种权力的分散要建立在对比特币原理的理解之上,但除了少数极客以外,没有多少人能理解哈希算法和非对称加密,更搞不清楚"矿机"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如果现在就要在法币和比特币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相信算法还是相信政府?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今年以来比特币行情的"火山喷发"让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信徒"们产生了一种"我们的兄弟遍天下","比特币的时代即将到来"的幻觉。"比特币就像是一只贸然闯入的黑天鹅,它不仅废除了被认为是金融智慧最高成就的中央银行制度,还让建立于信用货币基础之上的高度杠杆化的金融金字塔有了崩塌的危险。"作者的勃勃野心在这段话中表露无遗,几乎要吹响向银行系统冲锋的"集结号"。
"笔者曾在一个比特币的QQ群里担任管理员,群里大部分是刚入门的比特币者,对于比特币的原理一知半解,连中本聪的论文译本都没完整读过。这些人却往往一出手就买上几十上百个比特币,即使按照当时的价格,也相当于人民币几万到几十万元。他们无一例外的对于比特币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很难想像,这些出手阔绰的买家"信心"从何而来,除了"投机"或"洗钱",我想不出来有什么别的答案。
而比特币之所以成为今年最炙手可热的投机工具,除了全球通胀时代天然通缩"商品"的吸引力、媒体大惊小怪的推波助澜之外,更多的是钻了比特币天生特点的空子。市值小、流动性高、7*24小时交易,使比特币成了"数字时代的郁金香"。而比特币的全球性、不可冻结、不可追踪性又使它成了毒品、枪支等地下交易的首选中介。
央行铁腕的骤然收紧也只是为了打击投机和非法交易,而不是一些比特币分子一厢情愿理解的"受到威胁后的反击"。
如果说法币能够找到维持币值稳定的"锚",那么比特币目前还只能随着央行态度、媒体风向暴涨暴跌,除非比特币一统"现实、虚拟两道",不再需要和法币、其他虚拟货币兑换,否则"锚在哪里"将一直成为它的"阿喀琉斯之踵"。
比特币拥护者一直引以为豪的"铸币税"为零恐怕也站不住脚。根据中本聪的"天才"构想,“挖矿来获得比特币”的目的是通过这些计算来确保比特币的正常交易并防止重复支付。挖矿的关键动作不是挖而是维护,产出比特币只是一个副产品而已,仅仅是为了奖励那些为维护比特币金融系统做出贡献的人。本书作者将挖矿工比作银行业中印钞工和保安,但问题在于比特币"印钞工"印出来的所有"钞票"都进了自己的口袋。而普通人只能够用产品来换取"钞票",在人人都成为"挖矿工"早已不现实的情况下,这难道不是另一种"铸币税"吗?
如果说法币系统是国家垄断之上的人人平等,那么比特币系统就是"按照进场先后收益递减"的人人不平等。
作者曾经在书中比较了银行业和比特币系统的维护成本,在挖矿难度越来越高,矿机"军备竞赛"变本加厉的情况下,比特币系统的维护成本只会越来越高,2100万枚全部挖出来之后,"矿工"们依然需要穷兵赎武地挖矿,那时候这笔巨额成本就要分摊到每一笔交易之上。而在银行系统基础上升级改造的互联网金融成本则会越来越低。
目前,每一笔比特币交易都需要等待6个数据块的完全确认,耗时一个小时,这使得它几乎不可能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小额交易。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引入第三方进行"链外交易",也就会因此产生中介费用。依此类推,随着比特币使用者的几何级数增加,各种金融中介也会越来越多。到最后,除了物理成本的节省,比特币系统的成本或许将与银行体系持平。而且,银行业也可以渐渐告别物理货币而转向电子货币,只要电子支付的便利性能够媲美目前的纸币系统。
"轮子只能发明一次",作者对于莱特币、狗狗币这样跟风而上的"山寨币"并不担心,它们目前的算法水平还都不能和比特币相提并论,也没有能够威胁到比特币的创新之处。即使这些"山寨"难成大器,但一拥而上把水搅浑之后,比特币的软肋将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公众面前。他们难以区分不同算法之间的微妙差别,只会把它们一视同仁地视为"任何人都可以巧立名目制造的数字玩具"。
不过,这样对比特币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投机大军呼啸而去,盲目入市者自动或被迫离场,比特币泡沫慢慢消退,不用再承受超出其当前价值的关注,退回到它原来的地方,退回到一小撮理想主义者的金融实验。(《比特币》书评/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