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一时的《重口味心理学》终于出了续篇,作为读过前作的读者,自然是要继续关注作者的“重口味”心理学普及之旅的。
拿到书大致翻看,发现装帧方面,除了延续第一本的风格外,也有了很大改进,有彩页彩插,印刷也更加精美。看来,拜第一本的畅销所赐,图书公司也开始下功夫打造这个品牌了。说起来,在此之前,我在市面上看到过好几个封面装帧“借鉴”本系列的“心理学读物”,看来销量的成功也带来了模仿者,难怪本书封面上要强调自己是“唯一正统续作”了。
那么,本书的内容是不是和装帧一样,能够有所进步呢?翻开书本,一章章读下去:自闭症、催眠、抑郁症、杀人狂、同性恋……一些平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概念,都得到了一一讲解。还有树木人格分析这样可自己实行的心理测试,内容也挺丰富。行文方面,则延续了第一本的风格,一是通俗,所以书中很多例子都是来自影片或文学作品,比如用《盗梦空间》讲解催眠等;二是搞笑(或者说很欢乐),于是我们又看到了弗大爷、荣老头,还有斯大爷(斯金纳)和皮老头(皮亚杰)等大腕的客串。顺带又了解了不少心理学常识,对大众读者来说实在是一次丰富的心理学旅程了。总体来看,第二本虽然并没有超越第一本,但大致也保持相同水平。
当然,由于本书前作的定位,在获得几十万本销量肯定的同时,也迎来了不少争议,尤其是在网上。对其的指责和批评同其所获得的的赞誉推荐相比丝毫不少。对这些指责本身加以分析,大概就可以算一个饶有趣味的心理学话题了吧。从中实在可以反映出当今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误解之深,以及对“专业”与“普及”的误读。
这些批评有哪些呢?比如说,“文笔稚嫩”(说这话的人大概是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来评判的),或是“浅尝辄止”(一本通俗介绍类的读物会探讨很深刻的问题吗?)。稍微具体点的还有“书里的例子都是电影之类的,不足为信”(说这种话的人实际上连电影到底是什么都没搞懂,以为电影就是无根据的编故事所以都是不足信的,于是说出这种丢人现眼的观点)。而最为搞笑的批评则是本书“不专业”。比如有一位在书评里写道:“作者是个硕士生,没有任何被公认的理论发表,全书从头到尾都是搬套他人的现成理论的话,至少注明出处吧?教科书都会说明,这是马克思说的,这是牛顿说的,这是法拉第发现的。。。那作者的理论呢?是否有据可依?”这位仁兄显然搞错了一件事。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只是一本科普读物而已。难道按照你的逻辑,只有发表了公认理论的牛人才能写科普?还得和论文一样引用出处?还有许多人不去关注书的内容如何,而是执着于作者有没有在网上黑人或者自黑之类的无聊事,为此不惜组团打低分,让人无语之余只能感叹“大概这一人群才是最需要心理学手段干预的吧……”。当然,也许他们更应该去看眼科而不是心理科。
从诸多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许多人认为本系列不好,原因只在于“本书与他们印象中的,或说期待的’心理学”读物不一样“。似乎只有理论严密,注解详尽的专业著作,才配得上心理学一词。可问题是,不是我磕碜这种人,真要是专业心理学著作,你会去看吗?于是对这种人来说,普及知识不是其所求,相反,他们大概宁愿心理学保持高高在上的”专业感“,以满足自己莫名的权威崇拜吧。当然,也有一些接触过心理学理论或本身是心理学专业的读者会表现出不屑一顾:”这本书的内容太浅显,读了没什么收获。“这是实话,本书内容的确浅显,不过这难道不是本书的定位吗?如果你觉得本书内容浅,不适合你,那大可去看弗洛伊德、荣格的书,看心理学教材,看耶鲁哈佛的心理学公开课……而不是通过贬损一本通俗读物来显示自己的高明。
也许只能说,在这个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社会,心理学离我们其实还很远。要让人们真正了解和认识心理学,需要的是更多像本书一样也许会”饱受争议“的心理学普及读物的面世。(《重口味心理学2》书评/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