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年一个夏夜,罗马城突发火灾。大火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几乎整个城市焚毁殆尽,无数的人痛苦死去。谣传:放火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当时的皇帝尼禄。
需要交代的是,尼禄骨子里是一个无限渴求肯定的文艺青年,不幸生在了帝王家,就此成了个极富表演型人格的暴君。他杀母弑弟、杀妻子杀情妇杀情妇的丈夫和孩子、杀好的大臣和坏的大臣,不仅要做帝国的绝对统治者,还要做最才华横溢的诗人、演员、歌手、运动员、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他坚持举办各种文化节,不仅自己作曲自己编剧还自弹自唱自演;他远赴希腊参加奥林匹亚等四大运动会囊括全部1808项桂冠。他爱自比阿波罗,一身兼任大祭司、神和无神论者,却一向是不信神的祭司,嘲弄众神的神和害怕众神的无神论者。
尼禄曾在不同场合抱怨自己之所以不能写出举世传唱的《荷马史诗》,不是因为才华不及,只是运气不好,没能像荷马那厮一样恰好遇上毁灭特洛伊的大火。后来,如大家所知,罗马烧了起来。你觉得这能是个巧合?
相比而言,烽火戏诸侯只买佳人一笑的周幽王简直是弱爆了。一座城被焚毁,所有的惨叫和狼狈都退成背景板,伟大的尼禄一身紫袍,抱着金诗琴,神采奕奕,全身沐浴着血红的火光,摆出最凝重的表情和最悲凉的POSE,放声歌唱。
出演世纪悲剧的干瘾过完,尼禄发现自己有好大一个烂摊子要收拾,于是他抛出了其时刚刚在罗马萌芽不久的基督教以平民愤。他指控基督教徒是纵火犯,血洗劫后废墟,凡信仰基督者,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无一幸免,或给他们蒙上兽皮扔给野兽活活咬死,或将他们钉上十字架点燃之后充当火把。
在最为黑暗恐怖的日子里,年老的使徒彼得被教众劝离。他不是没有机会全身而退,但刚刚走到城外,老人似在太阳光圈中看到一个人踏着光芒而来,他抽泣着匍匐于地,问:“主啊,你往何处去?”他的耳朵里好像听到悲哀而温柔的声音:“既然你离开了我的人民,我就要到罗马去,让他们再把我钉上十字架。”彼得站立起来,用发抖的双手拿起手杖,一言不发地转过身,毅然返回罗马奔赴殉道的命运。
1905年,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成为第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小说。书里没写尽但人人都知道的结局是后来基督教在那座经历过血与火的城市获得绝对胜利,千百年来处于不败地位。
我不是一个基督徒,对于使徒殉难的惨烈虽感动却理解无能。如果被允诺的报赏非要在死亡之后,对于在苦难中煎熬和被凌虐的个体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如果规劝芸芸众生要善良、纯洁、正义、安贫、以德报怨、宽恕恶人,只为获得死后的荣耀,本质上和犬儒主义、禁欲主义又有多大区别?
我赞成书里一个怀疑论者的质疑:“如果他们以善报恶,那么我们又将用什么去报善呢?如果我们对善和恶都给予一样的回报,那么人们又何必去行善呢?”这个能言善辩、懂得爱与美的家伙是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同样是赴死,他在自知不容于尼禄之后,给自己安排的死局可舒服可漂亮可诗意了。
比起高尚的殉道者,平凡如我,区区小女子,能做个风雅懂生活的享乐主义者足矣。(《你往何处去》书评/w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