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行宫 南诏行宫是南诏王的避暑行宫的缩称。南诏是一个军事帝国,其盛时的国土面积达107.36万平方公里,为云南省面积的 2.7倍。南诏国曾先后定都于巍山的巄图城、大理的太和城、羊苴咩城和今喜洲的大厘城,此外还在洱海域内建有几座避暑行宫、御花园、围猎场等。据史书记载,南诏于公元739年建成的太和城,内设有九重宫、五华楼、金刚城等,其南北城墙(至今尚依稀可寻)的长度分别达3350米和3275米,南北两墙相距500米。这一建设规模一点也不逊于北京的故宫。可惜,因屡经战火,使这座当年极为壮丽的王都,到清嘉庆三年(1798年)再一次遭受浩劫后,终于荒废在历史烟云中了。为发掘和再现人类建筑文化史上的瑰宝——南诏王宫建筑的风采,在确定该建筑的风格、规模、艺术及内在功能等方面曾经过了二十余次专家评审论证。其间还邀请过中规院以院长为首的专家组对行宫建筑形体的规划方案进行评审和指导,才形成这一终极方案。那么,确定这一方案的思路背景是怎样的呢?这还得从南诏本身的历史说起。
$ u6 p. q3 o9 q0 H# b 南诏(原名叫蒙舍诏,因其在六诏中地处南部,故称南诏),原只是巍山脚下的一个部落(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小镇)而已,后来在唐王朝的扶持下,凭借其军事实力,兼并了洱海周围的其他五诏,使其疆域扩展到洱海领域。又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使其疆域不断扩大,直至扩张到四川南部、云南全境、贵州大部及广西一部分和整个越南,成为一个盘踞107.36万平方公里,与唐、吐蕃三足鼎峙的泱泱大国。由于南诏国是在几乎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在其249年 (公元653-902年)王朝历史中,有89年处于战争。在金岛的附近就曾发生过历史上著名的天宝战争。为此南诏国被后人称为“军事帝国”。然战争风云变幻莫测,胜败难料,为确保“进可攻,退可守”,南诏王城在建筑过程中设有军事防御功能,以备万一在战争失利时退居城内防守。鉴此,南诏行宫在规划中便将“军事防御功能”视作一项重要参数(依据)来加以采用,并从四个方面予以体现:一是外墙上收下放,坚实厚重、线条明快、防止攀越;二是屋顶四周设有箭垛(女儿墙),以备防御;三是在行宫主楼的最高处(左方)设有“了望塔”,以观敌情;四是在主楼的右方顶上设有一个“烽火台”,以报军情。院内的箭羽状砖也是用以照应军事积淀。# u6 _/ N+ e# q# j1 K$ e
另一方面,南诏与吐蕃、唐并存了近两百年,且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个王朝之间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存。吐蕃与唐对南诏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南诏德化碑》载,南诏王室对唐与吐蕃文化兼收并蓄,“非圣贤之书不读,尝学字人之术”,“选送弟子前往成都,学习书数……学成即归,复以他弟子继之,如是五十年,学者逾千数……”由此可知,南诏的建筑艺术(文化)同样受到唐与吐蕃建筑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为此,在行宫外形的设计过程中,将南诏、唐、吐蕃的建筑风格融在一起进行定位,使之形成一个比较符合南诏行宫建筑的时代背景的建筑模式——唐的顶、吐蕃的墙窗及大理的基础与外形色彩。从“色彩(白色)”上体现白族地区建筑的文化内涵。从“基础”上体现植根大理、立足本土。大理被史学家称为“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南诏行宫的建筑风格正是对这重文化背景的真实体现。0 \* r/ J; r4 Z7 U5 K* P9 |
南诏行宫的建筑面积有8434平方米,其外形是体现古代皇家行宫建筑风格及艺术的一道景观,而其内部却是供现代旅游所需的各种服务功能设置,如桑拿、健身、康乐、餐饮、宾馆、会议、商务办公、汇展等。房内设有Internet服务系统,使现代办公与商务旅游融为一体,可供游客在岛上发布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网上互访,从事电子商务及网上办公等现代业务。此外,行宫内还率先推出了“一卡通”服务,游客在行宫内的各种消费都可用“一卡通”来实现。
5 }! ~' `" ?, P$ C: A, C 注:在南诏国249年历史中,公元655—757年为六诏争雄时期;公元738年,南诏完成兼并其他五诏大业,建立南诏国;公元758年一902年为南诏与唐、吐蕃三足鼎峙时期。
- T7 `) Z3 b$ l) n& H- _' A (大理旅游网 飞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