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崛起的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彝族自治县建国60周年综述

1
回复
857
查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 14: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驱车驶入大理州苍山西坡腹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绿油油的核桃林,它像一块块绿玉点缀着山乡,那万绿丛中的点点白瓦房则在风吹树摇中时隐时现,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恋叠翠的绿色宝地。这里就是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彝族自治县,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录着建国60年来彝乡大地的沧桑巨变-----
0 C% D7 P% J+ ?' `5 ]% T, u漾濞古称“样备”,初为部落名,后为巡检司名,今为自治县专名,均得名于境内大河漾濞江。1912年,以样备、打牛坪二巡检司故地及云龙、洱源的部分边远插花地设置漾濞县,设县之初属蒙化厅,1914年属腾越道,1929年直属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并入大理市,设漾濞区,1961年复置县。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同年11月1日举行成立自治县庆典。漾濞因盛产优质泡核桃,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漾濞县城2001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 T- b1 w% i3 w5 J
漾濞民族以彝族为代表的各族人民,受中原文化的长期熏陶,并与边疆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文化广泛交流,形成了灿烂的漾濞文化。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文物古迹众多,一大批风格独特的古建筑保存完整,载入《云南文物古迹大全》的就有云龙桥、普光寺、古清真寺等省、州、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项。境内有70多公里长的博南道古驿道遗址,沿途古街,至今店铺犹存。作于3000多年前的漾濞苍山古崖,是云南省境内图像最多、面积最大的一组崖画,画面生动反映了先民们狩猎、放牧、采摘、舞蹈等生活场面,具有极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漾濞还产生过大量的文学作品,明代李元阳的名篇《石门山记》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徐霞客游记》对漾濞也多有记述,《荒原情侣》是大理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漾濞的民族民间文化,象山水一样秀美多姿、内涵丰富,有崇拜山川草木之神的民族宗教文化(神秘文化)、最古老的史前艺术《点苍山西坡崖画》、被彝族称为《古署》的唢呐曲调为主线的音乐文化等3类独有文化,有以彝、苗、傈僳族为主的打歌对调、彝族和汉族小同大异的洞经古乐、彝族和傈僳族不同祭神的爬刀杆、火把节、民族服饰、建筑、餐饮、刺绣、绘画、民间文学等若干类特色文化。独有文化和特色文化保留着原生形态和原汁原味,是稀存而珍贵的民族民间人文资源。1 K7 g- u; w7 M; c
1949年至1979年主要发展概述& h1 W$ s) k5 S2 x3 L* b1 X! y
在建国前,漾濞少数民族一直处于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建国后,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等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为各民族和平团结、平等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1949年公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1951年2月,党中央、政务院派出的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漾濞对各族人民进行民族平等、团结教育访问,进一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隔阂,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根本大法的贯彻和实施,使境内的各少数民族彻底获得了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尤其是彝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大彝民走过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发展道路,1960年后农村组织形式演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实行“同工同酬,评工记分,按劳分配”的管理制度。
" J% ~0 }, f- m$ Q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解放后的1950年1月1日,漾濞县新旧政权交接仪式在县城举行,旧县长张耀宗手捧国民党漾濞县政府大印、供职人员花名册、档案及物资清单等,交给新任漾濞县人民政府县长赵鼎棻。赵鼎棻发表简短讲话,庄严宣告漾濞县人民政权诞生。根据上级任命,赵鼎棻任中共漾濞县工委书记、漾濞县人民政府县长,张光泽任副县长。同时宣布全县划分为6个区,并任命了各区负责人,县工委下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县人民政府下设秘书室、民政科、建设科、文教科。5月,设立县总粮库;9月,设立公安局;12月,设工商科。县政府下属机构逐步建立。从此,全县随同全国各地一样积极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并基本完成了改造任务。
; V* P6 |4 ~$ a( N( Y2 g1956年9月至1966年5月,漾濞开始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期间主要做了中国共产党漾濞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大会代表117名,大会以加快全县农业合作化建设为中心议题,听取讨论了大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提案处理报告并一致同意提案委员会关于大会提案188件分别处理的报告;农村政治斗争在全县铺开;57年10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条“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县人民委员会向州人民委员会上报《关于成立漾濞彝族自治县的方案意见的报告》,鉴于全县彝族人口已达17 222人,占总人口人的38.02%,提出了筹备设立彝族自治县的具体方案,请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58年为了破除迷信,振奋人心,鼓舞斗志,解放思想,用事实教育群众,用事实驳斥“小春低产论”,用事实战败“观潮派”、“怀疑派”,县委作出《关于小春全民大放卫星的决议》,蚕豆亩产6万斤,小麦亩产15万斤,油菜亩产1万斤,洋芋亩产100万斤等造成严重后果;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从1958年开始以“大跃进”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经济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 l1 `3 X8 d( T5 C, H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漾濞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了重大灾难。
! d: L; f, r( g) e2 q7 C8 ]* M1976年10月至1979年,漾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在徘徊中前进的三年。1977年10月,漾濞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大春作物丰歉不一,为完成省、州下达的当年粮油征购任务,县革委发出《关于全面完成当年大春粮油征购任务的通知》,强调以一定五年征购基数为依据,按照增产、保产、减产来确定当年征购任务。1978年起漾濞开始重视林业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工作,当年1月掀起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全县上马劳力达到1.35万人。当年9月县革委下发《关于大力开展今秋核桃育苗的通知》,指出:全县林业生产取得很好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嫁接核桃9.2万株、移栽8万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漾濞已被省州列为核桃生产基地县,省、州多次指示漾濞要把核桃生产搞上去。县委号召当年每人移栽5株核桃,按每人5株的任务育苗,有条件的地区争取多育,每个大队至少育1亩核桃苗,下种(青皮核桃)8 000个。有林场的大队由林场完成,无林场的大队下达到生产队完成,缺种的可与县林业局联系。1979年1月县革委下发《关于立即开展春季植树造林的通知》,全县任务:移栽核桃20万株,四旁植树20万株。
( f3 @" v5 n* d) l1979年至2008年主要发展概述
; Q9 d( u( Z7 c6 i5 E0 H& d' g$ r! Z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漾濞彝族自治县同全国各地一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党中央、国务院,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县情,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县情认识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团结干事,谱写了漾濞改革发展的壮丽诗篇。
% v8 I: u' ^: Y; x' F" P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漾川大地,广袤彝山,改革涌动春潮起,开放风吹巨浪腾。30年间,漾濞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7 j/ a. Q  x+ u" u! Y不断深化县情认识。1979年2月召开的全县四级干部会议,是漾濞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起点性标志意义的会议。会上,许多基层干部对如何发展漾濞经济、迅速改变徘徊不前的局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9月5日,《云南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漾濞县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因地制宜发展核桃生产的成绩和经验。报道指出,漾濞县从河谷、山区半山区、高寒山区等不同类型的实际出发,建立核桃生产基地,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云南日报》还发表了《坚定不移地全面执行农业生产方针》的社论,高度赞扬县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生产的工作着重点转移的重大举措。这一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坚决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放宽农村经济政策,给农民增划了饲料地、果园地,允许农民饲养大牲畜,鼓励农民多渠道开展家庭副业;调整公余粮征购任务,实行合同定购,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改进农村经营管理办法,提高工分粮比例,逐步纠正了“出工不出力”、“多劳不多得”等平均主义错误倾向;适当调整了生产队规模,划分了作业组,建立了“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统一分配”生产责任制。从此,迈开了农村改革的步伐,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其他领域。1987年12月召开的县第五次党代会,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对漾濞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大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在各方面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中长期发展方针和战略目标。既统一了思想,又深化了对县情的认识。此后,自治县经济建设走上了更为切合实际的道路。2000年9月开展的“西部大开发,漾濞怎么办?”解放思想大讨论,提出振兴漾濞经济、加快实现小康步伐必须“四克服,四树立”,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3年3月,县第九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这是新世纪之初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明确了漾濞与全省全州同步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提出“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 s; }" O* r! u; U) Q
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漾濞县政权机构名称仍沿用“革命委员会”,但政权机构的自身建设得到加强,工作部门的设置逐步恢复完善。1981年4月,漾濞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恢复。1983年12月,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漾濞县委员会成立,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体制,设区建乡。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11月1日,漾濞彝族自治县举行成立大会,正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8年以来,全面推行了人事劳动制度改革。1988年进行了区乡体制改革,撤销淮安区,并入上街镇。1996年8月开始,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2000年,全面推行村级体制改革。2002年6月,进行了县乡党政机关机构改革。2004年,进行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2005年,进一步深化了政府机构改革。2006年进行乡镇体制改革,撤销上街镇、河西镇、脉地镇、双涧乡建制,设立苍山西镇、漾江镇。
( v& h% Z4 {$ b, |! P1 Y不断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2年,全面推行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和林权制度改革,给农民划定了自留地、承包地和自留山、责任山,颁发了土地承包证书和林权证书,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逐步放开了农产品市场。1991~1992年,结合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全县分两批完成了第二轮承包。1998年,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续签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03年进行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起全面取消了面向农民直接收取的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2007年对耕地承包进行了换证,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2006年4月,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拉开序幕,至2008年底,主体改革工作基本结束。至此,初步形成了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9 c# r4 f$ g, U! }
不断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生产(经营)责任制,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同时,对全县的公司(中心)进行了认真的清理整顿。1992年,在企业中实行“四放开”,即经营放开、价格放开、用工放开、分配放开。1994年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1995年,实行财政大包干的过渡体制,进行了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7年,开展了国有工商交企业改制改革。1998年,实行县乡财政管理责任目标考核体制。2002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基本实现了企业民营化。另外,积极推行金融和财税体制改革。2004年开始,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非税收入改革、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工作。
% N- s6 ^$ |& X2 r6 T, A1 i. v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的改革。教育方面主要有三次大的改革:1985年6月,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2002年12月,实行分级办学,垂直管理。2003年,深化高中教育体制改革,2004年9月县一中高中部扩大招生规模,2006年3月县一中高、初中分离办学。科技体制改革以“依靠科技、强化基础、优化结构、引进技术、推广普及、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发展方向,组织实施生物资源开发等工程。文化体制改革以开展争创“文化体育先进乡镇”为契机,推动农村文化工作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对城镇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和农村卫生管理体制改革,2001年8月公开选拔县医院领导班子,2003年底乡镇卫生院上划垂直管理,2006年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8年全面普及城镇合作医院制度,乡乡建设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
6 u# H2 M6 ?; W5 ^9 n) P/ @; Y4 q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85年,进行全县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1992年进行住房制度改革,建立房地产交易公司。1993年,进行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1994年,进行企业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1996年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县级统筹、州级统筹和省级统筹三个阶段。1996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2000年成立县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7月,进行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农村低保自2006年起通过试行、启动、扩面三个阶段,至2008年达到全覆盖。
. l$ y( R9 W" C6 N# p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强对外宣传。以1985年自治县设立庆祝大会为标志,在办好县内宣传刊物、县有线电视台新闻节目(栏目)的同时,还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媒体记者到漾濞采风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外宣传,尤其是对优势资源的宣传力度,为全县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2002年以来,先后举办了第一、第二届中国漾濞核桃文化节和2008年中国·大理漾濞核桃节,以活动促宣传,切实提高了漾濞在国内外的美誉度、知名度。
/ C( C# B  {7 n' C: w5 ]( f3 C# h. c改善投资环境。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以后,县委、县人民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发、敞开大门、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在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同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质量,改善投资环境。1992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优惠办法》。对服务做出了承诺,对土地、税收、利润等方面的优惠和其他政策照顾作了10项规定。1994年2月,明确提出了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八不限制”政策。1998年10月,作出《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规定》。2001年8月,作出《关于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确定了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和产业,完善了招商引资的优惠、奖励政策和服务承诺,提出了改善优化投资环境的具体措施。2003年3月,实行县处领导挂钩招商项目责任制,进行跟踪服务。从2004年起,实施重点骨干企业挂牌保护制度,推行社会评议机关作风工作制度和社会民主评议行政经济管理及公共服务部门制度。, y: D9 i; h  Q! ^! d5 @) d
大力招商引资。自1988年引进首个经济协作项目以来,全县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十五”期间,水能资源的全面开发,是漾濞历史上引资项目最多、投资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成效最为明显的历史时期。1988~1995年,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建成了县商业局雪山清酒厂的饮料生产线以及漾江锑品厂、漾濞铁合金厂、马厂机制砖厂、昌达选冶厂,上马了木制品公司的拼花地板生产线和中台合资企业雷格尔公司地板条生产线。1996~2000年,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有地矿选冶厂、双龙加油城、漾濞砷化厂、漾濞化肥厂、漾濞兴玲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团山发展有限公司、跃进东(西)加油站、桥头加油城、金山加油城、白色污染治理厂等。“十五”期间,共引资建成25座小水电站,矿冶、化工企业9户,食品加工等企业4户。
: G: v9 U7 f% j1 _% |) k扩大对外交流。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漾濞对外交流主要以输送核桃生产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内引进人才和农作物优良品种、优良畜种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交流以对口交流、人才交流和信息交流为主。1995年以来,先后组织县乡干部10余批次赴发达地区考察,派出干部20余批次到发达地区挂职学习、上挂下派锻炼、到发达地区谋职锻炼。创立了县人民政府政府信息网站,在昆明设立了办事处。* ~0 _, Q& w- @: ^0 d4 F2 v
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协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加强横向经济联系。一是在省内的部分城市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对外贸易。二是巩固和发展外贸生产基地,漾濞泡核桃仁实现外销,大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三是建立对口支援关系。四是积极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开发优势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组织参加中国农博会、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大理“三月街”等农副产品展销活动。六是利用各种大型活动,开展经贸展销活动和发放各种宣传和协作信息资料。  ?0 l$ e' ?# E6 o
漾濞山青水秀,人民勤劳。改革开放前,人们看山难、看水愁,生活温饱无着落。30年的改革与发展,弹指一挥间。30年当人们再回首,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不同的是,如今的漾濞,山流光,水溢彩,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这一变化,每一个漾濞人和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曾经洒下过汗水的建设者,无不感慨万千。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可比价)60579万元,比1982年的3217万元增18.83倍;地方财政收入5042万元,比1978年的145.63万元增33.62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7686万元,比1978年的406.8万元增165.3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2031元,比1978年的77元增25.38倍。$ ^2 g) D2 V; y$ e. U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漾濞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2年,县委、县人民政府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果,鼓励和支持社员个人经营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运销业、手工业、服务业等,兴起了农民办家庭工厂和县乡村三级大办集体林果场的热潮,全县核桃和玉香梨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第二阶段,1993~2001年,在巩固林果业的基础上,培植起了烤烟产业,尝试发展苦良姜产业。通过1985年、1991年两次试范,1993年开始,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烤烟。通过2000年夏天试范,2001年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苦良姜,曾取得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后因市场因素,产业下滑停止。第三阶段,2002~2007年,在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一以贯之地抓好核桃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以首届核桃文化节为标志,加大了核桃产业发展的宣传、发动和扶持力度,由于推进技术创新,适宜区种植面不断扩大,核桃成为了漾濞山区农民生活的基础、致富的依靠,实现小康的摇钱树。同时,加强了优质稻、双低油菜、啤大麦、特色杂粮,鱼腥菜、山嵛菜、树头菜、红花、冬早反季蔬菜等产业的培植,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优化。2007年,全县粮经面积比例达58∶42,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1978年增加2000余公顷;全县粮食总产量4756.7万千克,比1978年的1597.02万千克增1.43倍;烤烟种植3457户960公顷,收购烟叶195万千克,烟农收入2318万元;核桃总面积3.47万公顷,比1978年增加2.67万公顷;核桃干果总产量2400万千克,农民销售核桃干果收入4.2亿元左右;大牲畜年末存栏76095头,比1978年的31409头增1.42倍。0 B; Z0 h. t- G; {1 U' a7 Z/ w
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方面,通过实施扶贫攻坚、温饱工程以及坝区园田化、山区坡改梯为中心的农业二次创业,进一步夯实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7年间,全县共投入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资金5220万元,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6000公顷;修建田间排灌渠60千米;修建田间机耕路35千米。2001年9月,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农田基本建设先进县。水利建设突飞猛进。1978~1981年间,全县主要以修建喷灌池为主,累计修建喷灌池1000多个。1982~1993年间,山区以农民投工、国家补助为主要形式,修建或修复了大量农用灌溉沟渠,坝区以国家投入为主,修建了一批电灌站。“九五”期间相继建成了淮安电灌站、河西电灌站等重点工程。“十五”期间,建成了小春箐水库等重点工程。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7年间,全县共投入水利建设项目资金近1亿元,建成小水窖(池)1.62万个,修复或新修农用沟渠近600条,修建人饮工程500余件,建成电灌站12座、小Ⅰ型水库1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多平方千米。2007年,全县水利化程度达59.85%,比1978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农业机械不断推进,2007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413万瓦特,比1978年的364万瓦特增13.87倍。
. q3 S; y, t8 o7 ^) v% J2 [: _生态保护进一步加强。漾濞是云南省的林业重点县之一,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核桃之乡”。改革开放前,主要以国营森工单位采伐天然林为主。1978~1998年间,由于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需要,连续采伐20余年,境内天然用材林几乎消耗殆尽。为了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1999年开始,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全县10.49万公顷天然林进行了有效管护。2001年开始,投入大量扶持资金推广沼气池、节柴改灶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县8个乡镇38个村4767户农户累计退耕2600公顷。从而实现了以采伐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由于加强了生态保护,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从1984年的46.4%提高到2007年的78.77%,林木绿化率83.11%,活立木总蓄积量由1998年的400多万立方米增加到了2007年的582万立方米。特别是核桃产业,是漾濞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6 G+ S& S$ C( ^$ }  T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2005年开始,围绕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完成了马厂小康示范村和光明核桃产业示范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全县累计整合各类建设资金7000多万元,实施了大部分行政村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2005~2007年,全县新建或改造安居房1200多间,完成青瓦白墙工程6000多户,建设节能灶5000多口、沼气池300多口、水窖1900多个和小水池2500多个,新建卫生厕4500多个、卫生厩3000多间,新修公路100多千米,路面硬化10万多平方米;对绝大部分村委会和大部分村完小的房屋进行了重新建设,村村有了文化室、卫生室、兽医室;开展各类科技培训6万多人次,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多人次。通过新农村建设,全县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4: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支柱地位日趋凸显。改革开放前夕,漾濞县工业经济相当薄弱。1978年仅有农机具制造、发电、采矿、木材销售、酿酒5户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218万元,工业产品为发电量7.5万千瓦小时、锑矿石20.9万千克、木材销售1.11万立方米、小农具制造0.95万件。改革开放后,水能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先后建成了雪山河一级电站、富恒电站、雪山河二级电站、倒虹吸电站。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906万元,比1978年增3.16倍。“七五”至“九五”期间,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矿冶、水电、木材加工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券桥河二级电站、金盏河一级电站、券桥河一级电站、纤维板厂、锑品厂、铁合金厂、核桃乳厂、机制砖厂等一批工业企业相继建成。特别是“八五”时期,每年来自木材的财政收入在300~450万元之间。2003年以来,县委、政府结合实际,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两大机遇,不断加大产业、城乡、所有制三大结构的调整力度,继续打牢水、电、路、信息四大基础,实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县、非均衡发展五大战略,培植和壮大核桃、特色工业、生物制药、畜牧、烤烟、旅游六大支柱产业。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选准突破口,作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式基础设施建设三篇文章,全力推进漾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思路。抓住小水电站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机遇,迅速掀起了小水电建设高潮,并以此引进载能型工业企业,带动地方工业发展。先后引进资金开发境内小水电站20余座。先后引进资金建成了锌氧粉厂、脉地电解锌厂、跃进化工、大理大钢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脉地锂电实验厂等工业企业。沿江沿河战略成效显著,漾江工业走廊初具雏形。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现价)10.04亿元,比1978年增459.55倍。来自工业经济的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8%。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2户、超千万元的11户。在主要工业产品中,发电量8.10亿千瓦小时、硫酸1.04亿千克、白酒77万千克、核桃乳70万千克、自来水9.2亿千克、钢铁0.76亿千克、电解锌34.5万千克、高钛渣321.6万千克。
# y/ O5 \4 x& o7 n( P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产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起来,打破了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的局面,有力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切实做到保护与利用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2007年末,全县个体工商户1720户、私营企业99户;全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59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5.3%,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百花园中一枝绚丽的奇葩,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 c. a+ W5 N  R6 c( T* [! A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漾濞是以农业为主的县份,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1978年全县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值的80.94%。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1982年的54∶26∶20调整为2007年的32∶45∶23。30年间,第一产业下降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3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铺助的“二、一、三”新格局,打破了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0 l+ v0 o% |# N6 z" b: Y. f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面貌日新月异,交通、电力大发展。交通方面:1978年,全县11个人民公社65个大队中,仅有4个人民公社12个大队通公路;全县仅有小客车3辆、手扶拖拉机8辆;全县货运量6390万千克,货物周转量10.67亿千克千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增加了公路建设投资,从1984年起,全县兴起了三年“以工代赈”修建公路热潮,率先修建了脉双公路,开通了北部与县城的公路交通。此后又相继修通了普莽村至龙潭至鸡街公路,顺濞河瓦厂大桥至瓦厂公路,龙潭至瓦厂扎草地公路,到1988年全县11个乡镇全部通公路,有42个村通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445千米。到2000年,全县实现村村通公路。2002年,完成了大漾二级公路改造。2008年,完成了平甸公路柏油路面铺筑。2007年,全县公路里程1360千米,其中国道55.5千米,省道24.4千米,县道234千米;92%的村民小组和43%的农户通公路;完成客运量7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696万人千米,完成货运量9亿千克,货物周转量1804亿千克千米。电力建设方面:1978年,全县仅有微型发电厂3个、高压输电线路79千米、低压线路180千米,配电变压器162千伏安/1台,供电量7.5万千瓦小时,有6个人民公社、41个大队、375个生产队不通照明电,大部分山区群众照明用火把、煤油灯,煮饭烧水用柴火,碾米磨面用人力。经过30年的建设和发展,至2007年,境内建成水电站37座,变电站11座,其中110千伏变电站2座;村民小组通电率100%,农户通电率99.9%,广大群众正享受着电力带来的光明和幸福。
  ~2 e8 O. q0 Q4 y* F% V) O9 N邮电、城镇建设大变样。邮电、通信方面:1978年,全县有用户电话机208部,邮电业务总量9.16万元。1993年6月,县城开通了无线寻呼业务。1994年,在县城、脉地和双涧开通了程控电话,漾濞的电信通信告别了“摇把子”时代。1996年11月,在县城开通了数字移动电话业务(GSM),并开始建设其它乡镇的程控电话网和光缆传输网。1997年实现了全县电话交换程控化、信号传输数字化、城乡通信一体化。1999年8月,漾濞移动通信分公司开始独立运营。2000年,联通公司漾濞营业部成立。从而建成了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现代化电信网络。30年来,邮政业务由最初的平信、挂号、汇兑、包裹、报刊发行、机要等,扩展增加了集邮、邮政储蓄、速递、农业服务等。2007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6809户,其中互联网用户1734户、乡村用户2901户;移动电话用户3.3万户;电话普及率41部/百人;全县邮电业务总量2020万元,比1978年增119.52倍。城镇建设方面:改革开放前,县城仅有一条长不足300米、宽不足5米的主街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城建设步伐加快,主要向北区拓展为主。上世纪80年代,整修了老街道(巷),新辟了苍山中路、博南北路、漾江中路、金星路等街道。“九五”以来,建成了安康街、苍山西路、兴星及文苑住宅小区、县城农贸市场、兴盛街(私营经济街)、县文体活动中心等。“十五”期间,主要以开发东区为主,先后开发了4条街、2座大桥、1个广场、1个市场、1个公园。这一时期,各乡镇也加快了集镇建设步伐。2007年,县城总面积3平方千米,有4条主街道和1个农贸市场、1个核桃专营市场(中国核桃城);各乡镇均有农贸集市并已实现道路硬化。" r0 Z- }# f* g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项项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了千家万户,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全县共登记失业人员69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六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13197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840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7000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户参与率达91%以上。) r/ Q5 J0 |# B7 \: j/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还在温饱线下挣扎。1978年,全县农村年终收益分配人均77元,农民人均分粮148千克。绝大部分群众凭布票购布自制服装,一衣多季;基本口粮得不到保障,首先需要琢磨的是怎么填饱肚子;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杈杈房;出行基本靠步行;经济开支首为食,次为穿。改革开放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个时期。2007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31元,比1978年的77元增25.38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902元,比1978年的104元增36.52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3482元,比1978年的17.4元增199.12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18095元,比1978年的552元增31.78倍。同时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呈现总体升级态势。城乡居民家庭对现代化耐用消费品的拥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逐渐向高档化发展。家用电脑、数码相机、轿车等高档消费品逐渐进入高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拥有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农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2007年,全县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彩电88.5台、影碟机51.7台、电冰箱26.9台、洗衣机41.3台、摩托车44.9辆。农村居民消费中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卫生保健支出不断提高,特别是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的消费明显增长,占到总消费的39.7%。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6平方米。, l6 F- h: c+ J! X. i; c
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科技发展实现新突破。1978~2007年间,全县共申报省州县科技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00多项,共评审各类科技进步奖100余项。2008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00余人,比1978年增加近2000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比1978年增长38%。
6 t; I  z: }& E% p, n# X/ m6 X( g教育事业硕果累累。1978年,遵循“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调整学校布局,重点调整小学附设初中班,进行“五改六”,加强小学普及。1979年7月,重新开始函授教育。1980年3月,龙潭公社率先开办社办中学。此后,在有条件的公社陆续开设中学,解决了山区子弟上中学难的问题。11月建立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针对提高教师素质的各种类型的培训。1983年开始,县内开展自学考试工作。1985年6月以后,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办学。1986年县职业技术中学建成。1993年,全县12~40周岁的青壮年基本扫除文盲,经省、州政府验收达标。1997年实现了“普六”,1998年实现了扫除青壮年文盲,1999年实现了“普九”和“普实”,在首批确定的贫困县中率先实现了“两基”目标。2003年以来,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按需设岗、择优聘用、竞争上岗,搞活内部分配,确保改革深入进行。2006年3月,漾濞一中高、初中分离办学。2007年,全县有中学13所,比1978年增加11所;小学45所、小学教学点66个,比1978年减少138个教学点;学前教育普及率43.6%;适龄儿童入学率99.9%,辍学率控制在0.04%以下;初中毛入学率97.2%,辍学率控制在0.9%以下;高中入学率55%。2007年,全县高考参考人数328人,上线人数308人,上线率93.9%,在大理州县市排名第二,其中本科上线人数213人,上线率为64.94%;600分以上高分段的有8人,在全州县市排名第四;应届生参考学生上线率为92.27%,在全州37所学校居第十一。2 \, N" I1 n/ ]) h! K  S; Z$ _1 g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漾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活动得到较好的继承,县人民政府逐年拨出专款,使城乡的文化娱乐设施不断更新改善,文化娱乐场所逐渐发展完善,民族民间的各项文化活动广泛开展。1978年以来,编排了许多文艺节目参加三月街民族节文艺演出和组织承办的县庆、核桃文化节、核桃节等大型活动的文艺演出,其中不乏精品。1993年3月,县广播电视局建成有线电视台,县城的电视覆盖率迅速提高。2002年4月,创办了首份报纸,《大理日报·漾濞版》,2004年1月改出内部资料《漾濞时讯》。1978~2007年间,全县已出版的地方著述有五类20余本。2007年,全县各类图书馆藏书12万余册,比1978年增长2.3倍;全县馆藏档案1.6万余卷(盒),比1978年增长7.2倍;全县电视覆盖率95.6%、广播覆盖率90.2%,分别比1978年增67%、31%。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方式和设施广泛进入城乡娱乐场所,电视录像、激光影视、音乐舞厅茶座、卡拉OK、电子游戏、台球、溜旱冰、体育健身等丰富了群众文娱活动的内容。( o4 \; I; }4 ~$ O; i6 e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把危害人民健康极其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列为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健全网络,拓展项目,优化环境,提高技术,改善服务,建立了以国家投入为主体,个人私营补充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近年来,又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机构,启动了新一轮结核病防治项目,开展了食品安全、艾滋病防治、“120”急救、巡回医疗、社区服务、乡镇区域药品同价等工作,山区人民“求医治病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各族人民身体健康水平大为提高。2007年,全县有15个医疗卫生机构(县级4个,乡镇11个),有病床227张,卫生技术人员234人(专业技术人员199人);设66个村卫生室,有村医138人;有私营诊所30家,其中乡镇7家。
7 j+ p# `& f0 q- D- O0 i7 X/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30年来,以加强学校体育运动为基础,以休闲和健身为主要特点的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展开,群众性体育活动十分活跃。每年在春节、国庆节或其他节假日期间,县级机关和部分乡村经常举办球类、棋类、田径等体育竞赛活动。1986年以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街期间都举办全县射弩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射弩能手。1989年2月成立县棋艺协会。1989年河西乡首家成立乡体委后,至1992年10月,全县11个乡镇都成立了体委。1994年6月,在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上,漾濞中学学生李春梅在女子田径A8级1500米决赛中,创下5分12秒49的世界纪录。2001年全国民运会,在拉萨分会场,漾濞运动员陆学华取得射弩冠军称号。2004年4月,参与承办了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漾濞石门关站(第三站)的比赛。据不完全统计,1978~2007年,共组织参加州级以上竞赛60余次,共有近200人次获得单项前三名。30年来,体育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在县城建成灯光看台球场的基础上,2005年,县文体活动中心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2008年全县共有各类体育场地79块。
: b6 D; [+ r! x) x3 t3 A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漾濞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方面实现了良性循环。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18.86‰下降到2007年的5.72‰,人口呈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局面。土地、矿产、水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节水灌溉进一步推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城区环境综合整治,使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城镇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生态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和荒山绿化、植树造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8.77%,活立木蓄积量582万立方米。+ Z4 M3 m# ~2 ~+ }) [/ k; l2 A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建设全面加强。30年来,县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纪律建设。1978~1979年,全县大规模的开展了整顿基层党组织工作。1982年,开展了整顿农村涣散、瘫痪支部工作。1985年12月~1987年3月,县级机关、农村开展了为期两批的整党工作,贯彻中央的“整党决定”。1990年9月~1992年7月,县委分三批在全县开展城乡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1994年12月~2000年12月,县委分两轮六批次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2000年,县委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2001年1月~2003年年底,全县分两轮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8~9月,在县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团结奋进,干事创业”为主题的团结干事教育活动。2004年开始,县委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党员分类定位管理。2004~2007年,县级机关创先争优活动正常开展。2005年1月~2007年7月,分3个批次,每批分3个阶段,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5~2007年,全面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分三批对全县65个村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并为大理州乃至云南省提供了经验借鉴。2007年8月,全县完成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通过党的建设,全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员队伍结构不断改善,党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步入了规范化轨道。30年来,坚持从严治党,立足教育,注重防范,完善制度,强化监督,严肃纪律,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县党员干部廉政意识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明显提高。30年来,切实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改进“两风”、增进“两情”,狠抓机关效能建设,全县上下风清气正,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和谐,廉洁从政、执政为民蔚然成风。& O+ y( h  O0 }4 B
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30年来,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1985年9月开始,县委把全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纳入全县工作年度责任制考核。1996年4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学习张家港,建设新漾濞,争做文明公民”活动。1997年上半年,在河西乡下街村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试点活动。1998年开始,在全县农村普遍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1997年9月至1998年4月,在县级机关和上街镇组织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1999年开始,除文明单位、“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外,增加了创建示范党支部、示范团支部、示范学校、示范文化站、“十星”示范村的“六个一”示范单位的内容。2005年,又增加了创建县级文明村的内容。) w6 `/ J# F; w- o; }3 N' S' ]
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1989年3月20日漾濞彝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云南省漾濞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1989年7月15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2005年2月26日漾濞彝族自治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订,2005年3月25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于2005年6月11日起施行。与此同时,漾濞30年来,完成了“一五”至“四五”普法教育,普法受教育面达95%以上,已顺利启动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全县公民的法律素质和全县社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了以“一打四查”为主要内容的整顿社会治安秩序群众运动、以帮教失足青少年、实行治安联防和治安保卫责任制为重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以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县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先后开展了创建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创建安全文明片区等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1982年3月至1987年11月,历时5年多,开展了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1983年8月至1987年1月,历时3年多,开展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1989年5月至1990年10月,历时1年多,开展了严厉打击流窜犯和扫除“六害”等活动。2001年4月至2002年12月,历时近两年,开展了以“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为龙头的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活动。加强防范邪教工作。认真开展创建“平安县”、“无毒县”活动,2004年受到省政府创建无毒乡镇先进县称号,2005年11月通过“无毒县”验收,2006年1月被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首批“平安县”荣誉,3月被省政府授予“无毒县”称号,6月被省县、省政府授予“普法先进县”称号。依法行政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提高,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工作扎实开展。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全力化解社会矛盾,更加关注民生,积极稳妥地处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各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大局和谐稳定。9 K' T7 p4 l0 A+ ]
展望漾濞未来篇:核桃园里尽朝晖2 |% W0 t- g! l; |" @
漾濞是滇西的绿色宝地,是滇中通往滇西的交通咽喉。生态优越,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是“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核桃龙头大县”,小水电开发居大理州之首。县城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以苍山西坡为主体、以石门关为主景的省级风景名胜区。有丰富而多样化的生物资源,草山面积、林地面积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60.21%和76.97%,水能蕴藏总量45万千瓦以上,矿产资源的综合优势明显,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属大理州乃至云南省的资源富集地区。至2008年,已培植起了核桃、烤烟、水电、冶金、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展望漾濞的明天,尤如春天里满山满箐的核桃林,在朝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让人们感受到了无限的希望。
6 u: ]; J* B+ I  q& T5 {& h发展思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以“三篇文章”为重点,树立“民生、生态、科学、和谐”四大理念,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五大战略,把漾濞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县”、“小水电大县”、“大理后花园”、“中国优质核桃基地”的发展思路,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发、科学发展,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4 p' S+ N) f$ h( T/ c发展目标:经济目标。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的基础上实现大的飞跃,分别达30亿元(年均增长12%)、3.7亿元(年均增长15%)、8860元(年均增长12%)以上。
$ K6 x$ x( T3 }+ p; Q- q1 f人口目标。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之间,到2020年,人口总数控制在11万左右。
4 ?! @  ~% |6 q6 d  _. W产业目标。巩固加强粮食、林果、畜牧、烤烟等第一产业,调整提高水电、冶金、化工等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到2020年,核桃总面积6.67万公顷以上、烤烟总面积2000公顷以上,农业生产总值5亿元以上;小水电总装机45万千瓦以上,工业生产总值7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充分发展,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绿色、低污染、无污染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达90%以上。资源消耗成本与GDP的比例下降到30%以内。使漾濞财政收入建立在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
2 X! G6 b6 [' G* W- V( E  k环境目标。2020年,有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0%以上;规划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街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县城和各乡小集镇噪声全部达标;地表水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 D1 m! u" j% U$ H
发展战略:“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壮大生态产业,打造生态文明城镇,建设云南省绿色经济强县。
0 i6 _# I' k( `9 V' N( I“农业稳县”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建设在全州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山区新农村。
9 l% N' D! x) w: ]2 `2 M“工业强县”战略。继续打造“漾江工业走廊”,建设云南省小水电大县,培植核桃精深加工企业,全力打造国内核桃产业第一县。2 O5 d1 K6 ~4 b# d' F
“旅游活县”战略。抓住州委、州政府打造“三大旅游圈”的机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大理后花园”,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 F7 N9 W2 a; N* n$ N2 O# A8 ~“科教兴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推进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s7 k+ G7 f0 R& e7 m, s7 V发展措施:1、精心规划,严格考核。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使全县上下对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使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变成县乡党委政府和龙头企业的自觉行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小水电大县”、“大理后花园”、“中国优质核桃基地”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作出全面系统的发展规划,分步进行实施。要坚持以特色为突破口、以科技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本、先富民后强县的原则,综合运用税收、金融、投资等经济调控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建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机制,创立与建设“绿色经济强县”、“小水电大县”、“大理后花园”、“中国优质核桃基地”相适应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发展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如期实现。* P$ B2 ^  ]- r2 [$ L5 u
建设林业生态系统工程,为建设绿色经济强县提供基础保障。要以现代林业资源综合开发技术为支撑,以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和开发产业为目标,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两大生态系统工程,从整体上提高林地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林业成为涵盖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一大产业。要大力推广节能、节材、节水、降耗技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冶污染治理,使全县环境保护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强化林业执法和执法监督力度,在资源开发中注重环保,积极鼓励环境促进型和环保节约型产业的发展,限制资源利用粗放型产业的发展,使全县生态更加优越,森林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 C4 J  e( Y0 o, K% E; I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文明之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力争“十一五”期间发展6.57万公顷泡核桃、2000公顷烤烟,发展“林——烟——果——畜”的循环经济,真正建立县、乡、村绿色产业群。加快生物资源开发,不断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搞好水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永续利用。立足资源优势,推进水电推动式工业化进程,加快矿冶、化工、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培植工业支柱财源。. z* O) p: K5 y$ D
加快生态旅游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省级风景名胜区石门关景区、漾濞历史文化名城、滇缅公路沿线为重点,进一步保护旅游资源,增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能力,重点发展以良好生态、自然风光以及民族风情为基础的生态旅游、核桃农业和绿色旅游。到2020年,推出一批高山攀登、峡谷猎奇、江河漂流、滇缅公路寻踪、农庄体验等绿色旅游精品,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把漾濞建成“大理后花园”、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
5 o# ?. S3 C2 q# Z6 f& k2 g改善投资环境,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机制创新,搞活市场流通,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建立政策和资金保障机制。建立人才和科技支撑体系。
关注官方微信

微信号:大白网

微博:大白网

QQ1群:4731622

QQ2群:4731622

全国服务热线:

QQ24485416

(工作日:周一至周五 9:00-16:00)
大理市
www@dali8.net

手机版-小黑屋- 大理白族|大理乡村旅游网|大理网|大理论坛|白族网|大理旅游网|大理信息网|大理生活网

技术支持:挖主机网络 Powered by大白网© 2006-2025 dalibaizu.com  滇ICP备19004088号 滇公网安备 53290102000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