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要在论文的前言部分论证学术“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于是想起了这本陈年古董。这是我十年前读到的第一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作品。后来出了新版,阿多尔诺部分是曹卫东翻译的,虽然没读过这个版本,但看到有人说与原文对照的话能看出翻译得不好,我不懂德文,无从判断。我看的这个版本也是从德文原著译出的,但多用短句翻译(译者你辛苦了),所以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即使是当年只读硕士一年级的我也能看懂。我是从这本书以及后来读到的一些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著作开始(包括本雅明和马尔库塞文化工业和文化复制理论、弗洛姆的社会文化批判与精神分析理论),建立起了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文化批判的信任和支持,所以一定要给五星。
这本书当年给我带来的最大的震撼是,”启蒙“不是一种绝对价值,而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康德时代的“启蒙理性”是理想化和圣洁的,然而”启蒙“概念一旦被”意识形态化“,就有可能变成灾难。”意识形态“在当代的发展证明,“启蒙”最终变成了“神话”,走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在”启蒙“的神话当中,人把”天赋人权“和”天赋人智“混为一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明智“的,自己做出的任何决定都是基于”自由意志“的,每个人先天就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种盲目性让人丧失了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人失去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启蒙所形成的这种盲目性滋生了反犹主义:犹太民族由于长期的精神自律、以及在教育方面的发达,普遍具有优雅、有教养的特质,使得这个民族在欧洲上流阶层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启蒙“所催生的那种极端”平等“观使得欧洲人产生了要把犹太人从”王座“上拉下来、碾碎在尘埃里的那种”激情“。而这种激情,基于人与人之间互相攻击、敌对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思维。欧洲人对犹太人的仇恨由来已久,但现代以来对犹太人的迫害才是前所未有的,比欧洲的野蛮时代更加野蛮。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阿多诺自己就是一名犹太人。但这不是民族主义情绪在起作用,毋宁说他是真的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可以如此恶劣,因此而感到无比痛苦。但作为一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他呈现出来的是缜密的学理性和反思精神,而没有走向反犹主义的”反弹“。
启蒙的另一个后果是,催生了文化工业中的”伪启蒙“。文化工业把”思想平等“偷换成了”思想一模一样”,即“同一化”。这样就能够让大众方便地消费从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模一样的文化产品。启蒙制造出了千人一面的“大众”——需要说的是,这里的“大众”概念是特指文化工业的消费者群体,而不是指“普通人民群众”。所以有人如果使用“大众”这个概念的话,需要谨慎一点。
启蒙不是极权主义者利用和发动群众满足个人野心的工具,就是变成资本家用以开动消费文化机器、疯狂敛财的阴谋。但之所以对启蒙进行这样的”辩证“和”批判“,对启蒙的历史进行这样深刻的挖掘和反思,并不是为了诋毁甚至放弃启蒙,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真正的启蒙精神。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一个世纪前的五四文学和文化就建立在启蒙的基础上,这本来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现代传统,但在今天却是一个遭到严重破坏和损害的传统。一切都源于对历史的无知,以及基于这种无知的扭曲认识。今天的人并非不谈论”启蒙“,但一种肤浅的启蒙态度让每个人的”无知“都变得理所当然,让基于”启蒙“的”自我“却变成了肤浅和狂妄的”自恋“。1980年代的”新启蒙“,就是这样给启蒙重重地抹了黑,使那一代知识分子丧失了进入历史、呈现真理的使命感,也丧失了对启蒙的信心。
今天重提”启蒙“的时候,别忘了后面一定要有三个字:“辩证法”。辨证和批判思维对个人而言,标志着思想的成熟。对一个社会而言,一个社会中有多少人具有真正的辩证和批判思考精神,也意味着这个社会的文明进行自我调整和更新的潜力到底如何。 (《启蒙辩证法》书评/花衣云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