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100 border=0,145 src=]http://www.dali8.net/[/img]
) t V+ G6 ]/ m2 r【作 者】:伍国栋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等编 ) F0 z) _3 V3 P5 w4 M
【丛编项】:无
9 H# C2 e E" h' Z3 A【装帧项】:精装 21cm / 395
! s# a6 K" ^ M- G% ^; k- z2 _# G【出版项】: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92-03
) x( F1 V! [2 p& O2 Y) m! i+ l7 e【ISBN号】:9787503907432 / 7503907436 , X. J+ b& K7 p' {7 ~
【原书定价】:¥23.00 + r H7 ^4 e8 M% z, q' _5 }
【主题词】: 白族-音乐史-中国 音乐史-白族-中国
/ e7 R& s) Y: {7 Y" T4 ? 2 {2 H# b& [* R
【图书简介】0 L3 K2 O# ~6 d4 S# j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国记述一个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音乐专志。以纪实为主,反映了白族民间音乐的渊源流变、历史沿革及现状。
) a/ A1 X) W+ |. O" v) T0 ^ # X" i; `, k7 ~7 x0 i
【本书目录】
3 m2 _5 r- D& ~9 o, T" c5 J7 K% f 目 录
8 i# D; g1 W) Y+ M1 a( H8 @ 序一 " W5 K, d% K% B, |3 A9 p
序二 , r( Y# [. {- [
综述 $ ~5 W7 V, ~6 M% v4 l' H8 n
一 白族源流 " V! _' z! U+ }3 C
二 古老的洱海地区音乐文化
6 e7 }5 D7 `9 v) F 三 元明时期的白族音乐文化
7 |: c2 A9 C( l/ f0 K. w, Q 四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白族音乐文化
# u/ x, V/ U" U1 |& F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白族
0 F& e5 ?- H# R' I7 l 音乐
) j( C- q5 {1 {; n# M6 ]" ^+ ]% P 图表
. P4 O3 \. u* Z, y 白族民歌分布示意图(一) " [; w- f# w D: K# z y
白族民歌分布示意图(二)
" L, r6 x7 W+ P* N. I9 p& o 白族那马人、勒墨人民歌分布示意图
8 @& K4 {3 @9 M6 f9 P" z; \ 白族歌舞、曲艺、戏曲音乐分布示意图 9 k4 z' ^; P" z
白族主要乐器分布示意图
7 u& A. F, i" s. v 白族民歌种类简表
" j* e3 K5 `& k+ y) V 白族歌舞 曲艺、戏曲音乐种类简表
2 K) Y% @! M. T+ d 白族乐器 乐种简表
6 L# Y% C1 e1 u 志略 , ]% [* D5 V7 r, x* |0 b6 _
民歌
, X3 w$ Z1 D r6 T- n! g9 c 白族调 ! ]" L4 V! V5 W w b% V t
努塞枯 * F# @" Q. f" i: A) b/ \. Q
丝厄枯 A5 D3 r& s; g, k
马者龙山歌 : F+ {( u ?7 Z4 W- e, u
色枯
+ f0 h, i1 P! m! @4 a 道枯 6 U( T+ W v1 B( K( k
克衣 ) P, Z, S0 `+ q- E# v" d7 S K- o
巴达公哦 * A( a! G9 |2 k8 h5 e$ q, g' s
汉调
. k( ~- l- ]0 o) q. z3 s 小调
) V1 p. x( ~5 Y% c `) X 大帛曲 ) Q& }2 E* ~; p4 [7 Y% j7 o
青姑娘调
2 t9 |. }, J/ [4 Z6 j5 X 丧葬调 % S7 a# V- A6 W' j0 L' ]! a
祭祀调
* }, f2 W1 R: g 哄娃娃调
6 Y3 _) \: ^) S1 E9 P4 ^5 T 儿歌
2 l9 }6 a" H+ M0 y) w( { 歌舞音乐
5 k1 P, ?$ B1 j% Y5 \; X 打歌调
5 J V' d% o6 g; T- M. T$ [$ l; q7 G 霸王鞭曲
3 b4 i: W x+ N4 D% m9 e 杖鼓舞曲
" g8 p# Y/ ]9 e) D 曲艺音乐
9 T" J% q0 o8 [9 l- T9 F: d 大本曲
4 G: @$ I/ E( p7 c' p 本子曲
8 G' t7 F8 u! p2 R+ H6 V2 t. O5 i- B 戏曲音乐 7 i, J s9 Z- f2 a. n3 x. V5 `* t
白剧音乐 ) i+ Q% l7 S- Y3 O( E, e% K
大理吹吹腔 / x. O" u1 a! p2 O; h
洱源吹吹腔
; Y/ G) N1 L( W" } 剑川吹吹腔
& \5 _& V, z, j9 N" w. e 鹤庆吹吹腔 # n( V+ q# x' H9 b2 ]
云龙吹吹腔 & L) p( R% i4 {! j: R) ]
《上关花》音乐 ' D. o' P; n4 L. H+ m6 S
《杜朝选》音乐
) T0 e* Q4 }2 f 《红色三弦》音乐
/ m- B1 I7 a3 `6 B8 B. G/ w5 C; g 《苍山红梅》音乐
0 T: F/ Q" A9 l9 Y 《望夫云》音乐
o* W7 {1 l& J; X1 ` 乐器及乐种
+ |5 r/ K9 y! z" c b/ Y. k% x 三弦
$ Z- X+ g ?# ~$ a7 P. G+ t 口弦
3 C* `6 Y. }" N& H# A5 U 唢呐
% L7 Y6 Q. Z+ K& x& q/ @ 芦管
! u# t: T* y" g* z8 C 枯鲁 " k: s' [' W9 x8 w+ z: T2 N
迪乌里 $ ^* ], Q4 p3 H( y" |* m0 x( t
洞萧与戈 " f! M* T o( q5 `( h V0 G6 B
笛子 * m' d% I V) C/ x( q4 q* p4 U
大号与铓筒 6 {" K& J, {; B" J( t
牛角号
0 v, `$ n) g2 f$ U 羊角号 , _$ q* t F5 K# v1 I5 b
海螺号
) d$ m' r/ W) _* W9 \2 y* G 树叶
8 U" [7 i9 I! [$ }2 s0 h2 W7 } 八角鼓
/ E7 @/ p4 c9 B8 U0 f# g/ \5 {7 w } 杖鼓
. \) v2 U# G: b7 A 霸王鞭
/ Q+ `: O- [. f' b, s0 C 双飞燕 3 a0 N# z% ]* w8 d3 H
白族吹打乐 _6 c9 S4 O6 D$ F5 C
洞经音乐 ' {0 K4 t* ]; F# ^5 _% L: u
曲目、唱段
7 S h* X% P" _& l E 《大理坝子好风景》(洱海沿岸地区白族调)
( ~2 `" M- v: w& y1 o$ X 《蜜蜂恋花花恋蜂》(罗平山地区白族调) 7 U0 ^5 P' v N$ D* S5 A. w
《心肝票》(剑川洱源坝区白族调)
, W, l+ F4 S7 s& I3 V7 P+ Y 《死死活活我俩个》(甸北白族调)
9 k& _! @# a, m% z$ j 《阿哥出门你莫气》(昆明郊区白族调) Q4 l4 g; B0 ~
《白族有根歌》(保山白族调) ; |7 f3 L9 ?/ b$ i7 z, J; }
《石榴花开叶子多》(南华雨露白族调)
8 n, w' W i" p7 y/ G 《牡丹花开海门口》(努塞枯) . D3 \, x& l+ e# }
《真心相爱永不变》(丝厄枯) 9 U/ w4 c- K$ `
《白月亮呀白姐姐》(丝厄枯)
/ G7 z6 O: e5 H0 W. @* p$ R 《花见蜜蜂自然开》(马者龙山歌)
7 { o6 _6 @/ ^3 L$ T6 [5 Z4 v 《吹到花丛中》(色枯)
% ?( G5 O3 w9 L$ Z, o" t 《荷花池边心相映》(道枯)
7 M, w/ e: A7 n" m7 L* t 《一步一台到门口》(刷克衣) ) j: J0 `6 q% Y* O
《打开仓门接白米》(达克衣) : ^8 }1 l) |% l7 v- g6 r" y
《写字得在桌上写》(乌克衣) $ d1 p/ b$ A+ e2 f; e* K
《父亲母亲一个姓》(巴达公哦)
- b! k9 W& B0 h6 p# u. _ 《高黎贡山相见吧》(迪乌里调) 8 r. P" R5 N: F3 a' T
《爱玩遇你爱笑人》(汉调) i- z& H& C# |$ o# w# q& k
《麻雀调》(汉语小调) / @( d: L. n' o( _, B% x
《泥鳅调》(白语小调) 8 Z2 S& v7 k5 a/ U, J5 c
《鱼调》(白语小调) 4 {0 D- K6 ^* S1 o( k/ ~- I
《白月亮》(白语小调)
1 `# v9 o6 y7 T- }& c$ m/ ` 《天上星星伴我耕》(白语小调) 8 Q; v/ j% A; |7 C N& D0 r
《上关到下关》(大帛曲) 2 x+ Q9 i6 ]! P: B5 U
《青姑娘呀阿姐姐》(青姑娘调)
' M+ L J, l5 o5 R 《阿波阿嬷离我去》(哭丧调) 8 N `' Y; j: F5 Z3 W& {
《走了你话都不说》(望空喘一达) 9 m* h/ n! [/ h3 y
《不唱不跳心不安》(望空喘一达)
% Y/ \" {1 F" F) u' Q+ c2 V9 ? 《紫竹林里白鹦哥》(挽歌) t' F+ N6 n. Q5 O* V
《母亲四月得病到七月》(悼亡人) 6 h9 \' w; D" ]* `) U! s1 d
《三塔寺上金鸡栖》(神调) : L5 x; N7 t; @! B! f* k- x7 L( u+ X
《两束金花敬神灵》(敬花调)
$ o) }3 j8 _6 V, m9 s* @" z, N1 d 《龙王行水一枝花》(拜龙王调) 7 h. s$ A& t, N3 y1 Y3 L# }) u1 u/ j
《诚心栽花又散花》(散花调) " p) t. s; R7 z5 T! W
《家住云南喜州县》(祭祖调)
/ b/ n+ v6 [9 n R' s 《拜旺来烧香》(祭神调)
6 |. _" F+ o! Z( r 《小宝宝》(哄娃娃调)
8 p, m; ~5 y& k# |, _$ I8 Z3 k 《我的孩子真乖呀》(哄娃娃调)
) t, x+ p1 G n/ E L( q 《阿滇滇》(儿歌) " E5 w9 `( Y* \8 t7 H1 s. M+ G
《盘古分天地》(打歌调) ; M. c! ~+ V& z) P) s' K, v
《灵前灯火亮得好》(打歌调) " C9 H- u0 W2 R3 l) H$ f1 N
《公鸡不叫我就动身》(打歌调) , L+ a# Q* f0 X# z+ L5 |* J) L! \
《十二月调》(霸王鞭曲) 0 Z. x! H; B3 V0 h9 ^3 L
《鞭声铮铮响连天》(霸王鞭曲)
; Y6 c# n9 l* P& ?4 b2 E0 f/ k 《柳荫记 结拜》(大本曲唱段)
. O- _# e% ?3 j; N 《磨房记 相会》(大本曲唱段)
. Y2 \& w! \1 V# d 《出门调》(本子曲)
* R. @9 i% `4 V- I: Z4 `% ` 《沙溪之战》(本子曲)
6 {/ X7 f6 G( A5 w+ f* [ t; ] 《滚一道来变一样》(大理吹吹腔戏《杜朝选》唱段) 9 c% f3 ]6 d9 z% q9 G6 h0 q
《大队人马出长安》(洱源邓川吹吹腔戏《黄河摆渡》唱段) " ?4 t& |( R& ~3 n- S4 z
《适才小姐把令降》(剑川吹吹腔戏《柳英晒鞋》唱段)
9 r7 O# D" |3 J) y: f 《木兰纺织在机房》(鹤庆吹吹腔戏《木兰从军》唱段)
' q. X! u d4 R& w: ^; E% |8 j. n 《昨晚一夜我睡不着》(云龙吹吹腔戏《火烧磨房》唱段) 7 t9 b2 q0 ?8 s" P5 {
《季子作揖我泪汪汪》(云龙吹吹腔戏《火烧磨房》唱段) 1 A' Z! C% ]/ y, P
《两串佛珠共一色》(白剧《苍山会盟》唱段) / ?7 w% r" g' M0 }" L! E
《学白圭姑娘》(白剧《望夫云》唱段)
+ `) r! v0 k5 I/ n 《耍龙调》(唢呐曲)
) K3 j9 v6 x' }. z- N 《大摆队伍》(唢呐曲) * F$ @5 [2 {; d/ O5 o3 y
《蜜蜂过江》(唢呐曲) % P% b4 }7 X4 Q( D
《过山箐》(唢呐曲)
* X9 o9 u5 l! s0 G. h 《哑子哭娘》(唢呐曲) - ~6 l ^! D" ~6 V* I/ x
《栽秧调》(唢呐曲)
; r, M" Z, N$ x& p 《耍虎调》(唢呐曲) 6 L2 P. n6 O" v, P
《叠落泉》(唢呐曲) 5 y/ h6 j* j6 A/ |$ Z
《仙家乐》(唢呐曲)
) `6 P7 n0 x% ?# I3 E0 a9 I 《大摆三台》(大三弦曲)
' j0 D$ d% \0 G- Y, g( b/ Y: w 《小摆三台》(大三弦曲) , b+ `# u& D& |0 i, F- j
《剑川调》(龙头三弦曲) ; v( `9 k, Q5 j: h
《乖达调》(小三弦曲) 8 Z2 I( k5 r, V) {5 Q
《滴滴调》(小三弦曲)
% s! C; I3 J& S2 q% C; f8 Y 《克达调》(小三弦曲) 3 R" A( j3 \& B0 z0 A$ W, I
《八句平腔》(洞经音乐选曲)
& P# w+ K8 h- W2 b 《义督古词》(古曲) - `/ i a, r5 i4 b3 ^ _
音乐风俗
+ ?6 Q+ W! v- O5 g, @: C 栽秧会
* e0 Q5 j( o0 r% d. s 田家乐 9 ^* v* Q" w: B- y' A2 i
春王正月
" `% V' e* s- ^ 本主祭祀乐舞
) G ~% t7 ]/ G- `6 E) \& { 正月八灯会 # i% l4 h; X0 |0 F+ b
绕三灵
/ K& U v( G# d% |. s# T G 石宝山歌会 Y% s: S- ?. ?4 A6 o2 l& Y
耍海会
7 V5 I: B3 z( Y! N: { 鹤庆朝山会
$ ~& _/ T+ i* \# i W& _% ~ 青姑娘祭
. x5 k8 ^; } [8 S+ L9 j1 ` 请七姑神
+ c1 L( W. p2 V; g# [& e 三月会
6 d5 H ~7 @: [$ n7 b 游神
% n" u2 J3 p7 t* C 拜日旺 # ~9 |( s1 Z5 w( R7 f) o( G& G7 X
音乐社团
2 M, D# O. {5 U8 _) P, p 大理白族自治州歌舞团
" ?, A1 N+ u1 m* U! v; h. U 大理白族自治州白剧团
. b) M; M8 B7 F, t0 n$ U, a) C 洱源县文工队 1 F5 \8 U5 x5 h- R& i
剑川县民族文工队
/ ], g& U% A b# a4 z; I 鹤庆县文工队
$ z% a/ H8 V+ K; D: u- F 云龙县文艺工作队
) o! C4 Z1 z4 ]/ K9 _+ d) \; K 周城业余宣传队 2 x9 W. M% e, C% m
兰林业余吹吹腔剧团 8 k+ |+ b3 S2 G) F9 u$ X
象图业余吹吹腔剧团 . q5 K2 G8 n1 n0 p3 I+ p! |
上兰吹吹腔班
2 e1 `/ _' S& h; a: ` 安乐业余吹吹腔剧团 1 w1 I6 H0 y; B+ x0 @* ?. x; O3 t
汤邓业余吹吹腔剧团
5 t. H" a' g! w$ o$ X8 d6 R 大达吹吹腔班
) O( b. Q9 _3 q$ F& ` 大理州音乐集成办公室
$ u% g) x- O4 y. q! v# X 音乐著述 6 `% n. B+ T7 B6 n% y0 j0 B
《大本曲音乐》 ' ^* E) Y: Z# _ ]. P2 [5 x
《戏曲杂谈》 7 `% g$ n! X q3 N
《云南白族民歌选》 ' f( e# ~, y) l. D+ W7 o1 Q; e
《白族大本曲音乐》 # B& k1 U# P6 `4 K0 P' \; g
音乐传说、轶闻 ( O) J, f/ O5 s
《“曲姆”坟》 ! h6 r8 v" ]- a3 `9 q1 H
《石宝山歌会的由来》 ( F5 {; v" k9 b. }0 J9 x
《芦管、哑子哭娘和唢呐》 & R+ e. h: p* s* w: ^8 U ?
《石龙霸王鞭的传说》 ' m2 G: D8 M: q6 p! W7 `
《龙头三弦的来历》
9 S9 s8 W5 x. a8 E 《天上飘下三本子》
. l! Y, L$ ^" g8 Q; p 《鹤庆唱吹腔,世道就变样》
& [% k( f0 N T! C2 E* k 术语、谚语 口诀 楹联
" P A4 q$ n1 E) w 术语
$ N5 \' ?- [* p2 S( T; D6 Q- Z% }$ C 谚语
* @8 i* a8 F" M: o" {( T! J; W 口诀 4 u, |' G$ o* s" \
楹联
' h% v ]1 G% y3 U# }: B 音乐史料
3 ^0 ~7 Q9 V2 \- T9 i 文献 # G/ m6 v4 P: {7 _. n* R/ F
诗词
1 n9 f8 Y6 {: C0 D4 v C/ P 碑文 3 ?. q5 u& p9 Q- E+ Z( P ?
音乐文物
4 c: h L0 o3 w6 a 铜鼓 3 e1 {1 ^2 @2 K4 ^' {( z8 a
青铜钟
" @& d) B7 m Q- ~ 青铜葫节丝斗
8 R+ s* t/ B7 _2 d 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仙乐、铜鼓图像 8 i; v+ B2 W5 `6 t
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乐器图像 : K0 U) u: q+ o* @* {, J1 N
苍山中和峰明李氏墓彩色乐舞俑 : J' T0 d$ L# v; {1 n
山花碑
/ w! X2 u% S1 }* ~+ _7 h) v& [ 传记 & X( g3 w# @6 m( P2 L3 J8 ]: U$ `& T
杨黼传
) Y) N5 L3 z h+ n; M8 w/ b0 [ 杨汉传
- m7 h- L/ Q( c8 g, E 张明德传 $ L7 ~$ I9 I, d/ F# A
李明璋传
- N# E1 d/ p) t 杨杰传 , b0 ~2 s- j6 l3 G3 n. C) p
后记 5 Q% O0 i+ n& e o* R
主要参考书目
/ u- P& x$ _; Z0 u: i 英文目录 % k6 n& W% `5 G6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