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思索》一书开始的时候,与一般人的一生没有太大的区别。生于何时,家境如何,上学时擅长哪些科目、哪些科目拖了后腿,何时读了大学,选修了什么科目... ...
只是,你我芸芸众生的一生,十来页的简历也就尽述了。
史怀哲的一生为何会如此独特、甚至影响了那么多的人的人生?
首先,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从大的格局来说,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相关,从小的背景来说,是与他的家庭相关。
19世纪末的欧洲,宗教氛围浓厚,弱冠少年史怀哲走进大学选修了神学和哲学。(其实,我觉得今天的欧洲宗教氛围仍然浓厚,我有个朋友,漂洋过海地从中国跑去梵蒂冈去读宗教学研究生。只是,私以为,在大学创立之初的19世纪末,学术上的追求可能更甚。——猜测而已,没有考证。)
史怀哲的父亲是个教会牧师,母亲是个牧师的女儿。
所以,我觉得无论是从大环境上还是小环境上,史怀哲受宗教的影响是深刻而纯粹的。
因此,年轻的史怀哲立下了为大众服务的志向。——纯粹出于崇高的信仰,而非沽名钓誉。
有信仰的人,比起没有信仰的人,会更有动力、更义无反顾。
所以,当史怀哲决定放弃现有事业基础去学医时,医学系主任建议他最好去看看精神科医生。
的确,这样做的人即便不被人当成是神经病,也会被人当做傻子。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其次,天才从来只是极少数的人。
史怀哲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非天降奇才,一道神光击中他,就让他成了多才多艺的绝世天才。而是史怀哲自己的努力。
爱迪生早就说过,“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哈哈,为了我的行文需要,我就不引用后半句了。我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
史怀哲就是一只转不停的陀螺,他学医之余,还抽空备课、讲授神学课程,主持布道,参加管风琴活动... ...
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不要抱怨为什么你没有成功,因为你没有付出别人所付出的努力。
第三,就是很多人都忽略掉的一个人——史怀哲的太太。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贤妻。我觉得这句话没错。
就连史怀哲自己在书中也说他的妻子对他帮助很大。除了打理繁杂家务,每天还抽出几个小时到医院来帮忙,照顾重症病人、监管洗涤、掌控医疗用品、配药出药、负责手术器具消毒、准备手术、执行麻醉操作。
另外,即便是被俘期间,夫妻也是相依为命,不离不弃。
的确是“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所以,我觉得,一个成功的男人,其背后必须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作为支撑。(《生命的思索:史怀哲自传》书评/Sof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