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文博会上能看到全省各地的传统民族工艺品,这些独特的民族技艺在发展过程中却都面临如何传承的难题。很显然,要传承下去,传统工艺必须和市场相结合。昨日,“文博会的惊喜”故事分享会在国际会展中心新馆贵宾厅举行,来自全省各个州市的9位参展商代表讲述了民族工艺传承的故事,并分享“文博会”带来的惊喜与收获。
% Y' d, y2 I. u故事1 参加文博会后 苴却砚省外销量大涨
7 T! c% A; n5 y/ ^7 f分享会上,云南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元东是首位上台的参展商代表。2005年,伍元东看到了一块色彩艳丽、石质细腻的石头。“我当时突然有了心跳的感觉,拿着这块石头就舍不得放。”初次接触苴却砚,他就立即被吸引了。
- L* F" f# N9 G2 K& r6 J经过了解,伍元东发现这一石材竟然出自家乡楚雄永仁(古地名苴却),并且有很悠久的历史。伍元东感到自己作为一个楚雄人、爱石人,竟然都不曾听说这种石材,很是惭愧。他同时觉得家乡有这么好的宝贝和资源,不开发真是可惜,就这样他走上了创业之路。& ^! j- F. H6 A8 I3 R/ A1 D, o
伍元东介绍,在去年第一届文博会召开前,公司的年产值约有500万元,但仅有100万产值的产品是销往省外,公司生产的苴却砚几乎都销往省内。去年,伍元东首次参加文博会之后,为苴却砚打开了省外的销路。“在参加了两届文博会之后,现在我们的年产值已经达到了1000万,其中有60%的产品销往省外。”
+ u* v/ h/ J, u7 H5 Y故事2 大理手工扎染因文博会重生
9 F5 q) s! _, _4 d* ?1 O# n扎染是大理一种始于明朝末年的手工布工艺,然而在近年来的市场竞争中,大理扎染却遭遇了传承危机,引起了来自大理周城的一位白族金花张翰敏的关注。" S9 o! F8 n8 N0 f' `+ D L
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现在,手工扎染正被化学扎染渐渐替代,但延续古老工艺的扎染颜色醇厚,白色花样泛有莹润光洁的朦胧之美,相比之下,化学扎染则呈现出寡淡死滞的外观。”张翰敏想让更多的人关注扎染这一古老技艺的传承,并重塑其生命力。
" R" Q7 k3 i, N N9 E- R最初,张翰敏只是在淘宝网开了一个店,销售周城的扎染。她后来还从母亲那里得知周城能做扎染的人只剩三四个了。
% w7 u! f0 f5 o) R# C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翰敏参加了首届文博会,并在文博会上认识了一些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志愿者。为了不让白族的独家扎染技艺失传,张翰敏引入了现代的经营和市场营销方式,与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成立了兰白里艺术中心。/ ?& W" w5 s, v0 t& u) Z
张翰敏们努力把扎染最本土的东西挖掘出来,然后再加上新时代的特征,把它结合成一种又有艺术价值又实用的东西。如今,经过张翰敏及其团队的努力,周城用手工制作扎染的人又多了起来,而这一文化产品也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 m8 X$ U. h7 M+ N故事3 文博会平台助彝族刺绣传承
( q, _: i _. h5 }! q7 W金永淑在彝族聚居地楚雄姚安长大。2003年和2004年,25岁的金永淑跑遍楚雄各个偏远的地方,寻找技艺最好的绣片传承人。在收集、吸纳彝族的手工艺品之后,金永淑在楚雄彝人古镇开了一家店。几年下来,这个店的产值已经从最初的几万元增长到了200多万元。8 o1 m, S. G# }" C
去年,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金永淑也经推荐来到了文博会。在文博会上,金永淑见识了难以计数的各类民族手工艺品,也结识了一些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朋友。' k2 z1 v5 g' z+ U. G3 x
“以前我总是在想,如果以后没有人再做彝族刺绣了该怎么办?”金永淑说,通过文博会这一平台,自己曾经的很多困惑也逐渐解开。在朋友的建议之下,她注册了公司,将彝族刺绣推向省外,也和一些外省文化公司开展了很多合作。
8 V* A7 p1 F& L+ I如今,金永淑的彝家公社已由原来的几百人发展成为有5000多名绣娘的公司。
9 l% I4 h2 X7 l袁海毅 李进红(云南信息报) |